第三百零四章动不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三百零四章动不得

卢象升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弹劾的奏折里,把事情的经过说的很清楚。但是他有强调了,当前的形shì下,投降的流民已经不算是大明的百姓,官兵也没那么多粮食来养活这些人。而登州营表xiàn出来的跋扈,与藩镇无异。

常时仁没心思跟卢象升置气,一夜安顿下来,就地休整一天。然后押着难民往襄阳的方向走。到底郧阳之后,难民营在汉水边扎营时,发现登州营的士兵正在岸边不断的用木头搭建了一个一个的空间,因为就在河滩上,看不出来是给人住的。

有两万难民帮忙,很快在汉水边上修好了一大批这样没屋顶的房子。负责难民的军官,把难民的队长都叫来,抓阄决定了次序后,难民才知道这是让他们洗澡。

汉水边上停了一大批船只,都是本地的商户解决的问题,回头去联合商号拿钱或者美洲货抵账。洗澡之前,每个难民都领到了一双布鞋,还有一身干净的衣服,一条毛巾。

东西下发之后,难民的情xù立刻稳dìng了。给大家发这些,肯定不是要杀人送上路。这个跟其他官兵是不一样的。

临时码头上,停着一艘楼船,船上站着的是从苏州来的崔新。这一次他带来的物资很多,用于安置难民。为什么要从这里弄难民,崔新不去管,这是老爷的命令,坚决执行就是了。

先洗澡的自然是女子。洗干净之后她们要做的事情是帮忙做饭,同时把自己的家人找出来。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往船上装人。装满一船走一船。就这么折腾了五天的时间,才算是把所有难民都运走了。

每一艘船上都有两个登州营的士兵押运,目的地在哪里每人知道。

冲突发生的七天后,快马将卢象升和杨廷麟联合署名的奏折送到了京师。温体仁作为首辅,自然看见这份奏折。内阁一干大学时凑在一起商议,该如何处置这个奏折。

大家都挺犹豫的,按照奏折上的内容看,确实是川军邓玘所部不听劝阻,夺人战功导zhì的冲突。但是登州营跋扈的也是事实。就从属而言,他们必须要听卢象升和陈奇瑜的。这个时候陈奇瑜和卢象升还在继续战斗,登州营却在郧阳赖着不走了,这不是藩镇还能是什么?

问题是,这份奏折要是送到的皇帝的跟前,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个必须是内阁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内阁对这份奏折的态度很重要,很可能就此决定了大明会不会发生又一次登州乱。

内阁在纠结的时候,陈燮却没有太在意这个事情。靠着商户的渠道,常时仁的消息先一步到了登州。看完汇报的陈燮。开始还是很恼火的。这个王贲很能惹事,仔细一琢磨,觉得这未必是什么坏事。本来朝廷内外就在猜忌,就算没这个事情。猜忌不会少一点点。

二话不说,陈燮拿着报告去找张瑶,两人在书房里见面。看完报告之后,张瑶正色道:“思华。跟我说实话,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陈燮也难得第一次很严sù的跟张瑶说:“张叔。这个世界的另外一边,正在发生一次对未来五百年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变革。大明距离泰西太远了,根本就感受不到这个变革。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大明现在的政zhì格局。否则大明必然会亡在异族的手里,直接导zhì文明倒退,整个民族都将被这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摔在身后。最多三百年,西方列强就会打上门,到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将承受历时长时间的灾难和痛苦,一直到这个民族觉醒。”

因为陈燮展现出来的神奇,还有对大明的失望,张瑶选择了相信陈燮的话。不过他在点头之后反问一句:“你想把大明带上什么道路?”

陈燮抬手一謋ù蠛5姆较颍骸拔业恼鞒淌切浅酱蠛!U飧鍪澜绾艽螅蟮哪薹ㄏ胂蟆T兜牟凰担驮诖竺鞯谋呱希涎笾畹骸D切┑胤酵恋胤饰郑锊岣弧1镜氐耐寥硕疾恍枰鳎暗乩锏氖栈窬妥愎凰浅员チ司退U庑┑郎希蟹岣坏慕鹨试矗蟹岣坏南懔献试矗久滓荒耆欤愎谎钍蛲虼竺靼傩铡6彝耆换嵊泻翟终庵质虑榉⑸N业慕矗Ω檬侨ツ切┠涎舻暮5荷希┪魅苏岵聘缓蜕婵占洹V劣诖竺鳎灰籷iē都走上了正轨,我才懒得留在这里伤脑筋。”

张瑶听的有点呆滞,绝对不是什么心驰神往,而是觉得不在思维范围内。犹豫了很久,摆摆手道:“你去吧,我得好好想想。”陈燮站起,微微躬身告辞。他心里很明白,张瑶正在艰难的抉择之中。不管他最后的决断如何,两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走出张家的陈燮遥望星空,信步往前走着。夜晚的登州城,不像初到贵境时的冷清,已经是一个灯火辉煌的不夜城。街道两旁的路灯,烧的是桐油。一排一排的杆子,照亮了这个城市的街道。登州夜晚12点之后才有宵禁,这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陈燮为这个自己一手打造的城市深感自豪。

很快陈燮的散步计划就破产了,乖乖的回到马车上。不是卫队不让他走,而是他自己不想走了。“没意思,真的没意思。大街上的人看见我,都躲的远远的。老子怎么就成了净街虎了?你们说说,我是抢了人家的媳妇和大姑娘,还是砸了谁家的摊子坏人家的买卖?”

陈燮问韩山,这个三辊打不出一个闷屁的家伙,嘿嘿的笑道:“老爷还要去抢么?只要您一句话,登州城里谁家的姑娘媳妇不把自己洗白白的送上门去?他们怕您,那是因为您在旅顺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