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田租口赋愁白首 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农民户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户赋收入,所以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明确规定:\按照古代计算人口的习惯。口,是不将年纪很大的老人和所有妇女计算在内的,口基本上就是壮劳力,大多数时候,儿童也是不计算在内的。也就是说,这三千万人,还能再涨出一两成下来。

如此,该如何估算雁门郡的人口?

精细的实在难以办到【PS,YY一下的话,扶苏翻翻账簿自然就出来了。可微言我还得辛辛苦苦地计算……我嘞个汗】,但计算到万还是可以的。

古代县这一基层,在官员品级的设定上,有一个讲究。万户以上的县,为县令。而万户以下的,则为县长。大致说,这大部分的县令是中原地区以及丰饶之所的。而雁门郡,一共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等县。一共十二个县,其中除去善无可以说是大县,长官称之为县令。其余的县,基本上也就没有县令了,全都是县长。

算入城区人口,整个雁门郡的人口大约在十二万户左右。按照秦朝强分户的法令:一户内子女成年必须另立户口。十二万户,按照夫妻子女计算。大约就是一口四人!如此,雁门郡的人口就是在四十五万到五十万左右。

由此,再估算古代的口赋。也就是人头税,按照规定,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治库兵车马。即一个青壮年男女每年缴纳人丁税120钱。而另据规定,商人与奴婢须“倍算”,即加倍缴纳人丁税。

雁门郡十二万户,一户之中至少有两人会交这人头税。也就是二十四万乘以一百二十钱。不算商人和奴婢,也就是两千八百八十万钱。这个数字一计算出来,扶苏当场就晕了。

为何?扶苏辛辛苦苦,从四大豪族查抄出来的钱,不算固定资产,总共才不过六千万出头。这还是扶苏一狠心,将李家也算进去这才有的。毕竟,扶苏在奏章上将李行算作义士已经很够意思了,这是对李左车的另类赏赐。可要再把李家海量的资产也放走,那一个李左车还没这面子,把李左车同级别的韩信喊过来归服还差不多。

四大豪族,可谓之这片土地上最有钱的四个势力集团。不算固定资产,全部查抄完,才六千万钱。其中扶苏上缴了四千多万,留下了一千万算作三府的行政资金,又装着胆子扣下了七百多万的钱财当私库。

就是这七百多万,已经让扶苏几乎为之欢天喜地跳脚了。可就是而今,一算,光是口赋这个一向不占大头的人头税也就将近三千万的税。这如何不让扶苏自尊心瞬时感受到了打击?

感情,自己还是穷人啊!扶苏心中怨念地盯着这个数字。

人头税计算了出来,田赋就很难计算了。按照秦朝法令:秦的土地资源属于国有,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大面积授田给农民。《商君书算地》中提出,每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小亩五百”。按《说文》“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的记载可知,前者为小亩,后者为大亩。一秦尺相当于米,6尺为米,小亩为190平方米,相当于现代的市亩五百小亩相当于现在的市亩。取用秦亩,便是一户应当有田地五百亩。

以雁门郡十二万户计算,理论上便是一共有六千万亩在自耕农手中。其中,不包括官府控制的无主荒地,未开垦的土地。当然,这个数字也有待商榷。毕竟,以前的四大豪族杵在那里,托庇豪族之下的隐户、不交税的自耕农相当之多。

至于秦朝的税赋收取比例则有两种说法,一时让扶苏有些头晕。

一种是受到质疑,但出自权威专家:泰半之收。泰半为何意?也就是说,额定你年景好时,亩产最高的一半。也就是十五税制。这个税收比例可谓高的惊人!可谓是说明秦政乃暴政的一大如山铁证!

那再说说这个权威专家是谁?

汉代大儒董仲舒!搞文学的……

先不说董仲舒作为汉代臣子会不会为曾经的敌人说好话,咱就来分说分说这十五税制的真面目!用董仲舒的数量表述,主要是三组对比数字。第一组:古代为什一税,秦时佣耕豪田为什五税;第二组,秦人口赋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第二组,古代徭役一年三日,秦之“力役”则三十倍于古。

然则,秦帝国时代的田税率究竟有多高,没有帝国原典史料可查。董仲舒的数字,也没有明确指认自己的史料依据。董列出的田税率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依据当代经济理念分析,董仲舒的这个数字不是国家“税率”,而是佣耕户的地租率。其实际所指,是如陈胜那般“耕豪民之田”的佣耕者,向豪民地主交出一半的收成。董仲舒显然不懂经济,将地租率硬说成国家税率,使秦帝国时代的田税率猛然提升到十分之五的大比例。有意还是无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后世将这一典型外行的指控当成了历史事实,当成了真理性质的史料依据。

这便是真正十五税制说的真面目!又是一位专家啊,文学界的专家去做经济学研究,其结果的确令人咋舌。

另外一种的说话,便是十分之一,也就是十税一。是董仲舒所认为的,三代时税制,是历代儒者为之向往的世界。这种说法主要取决于上一种说法的否定。也就是说,秦庭收取农民土地收入的十分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