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通北商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龙渊城东市后方的一处旧街口,一派寥落景象,石牌底下就是一堆破筐烂布,时而有野猫叫声,不见人影。  

此地白天也是人迹稀少,何况傍晚。  

据说是因为当年杀的人太多,至今还能闻到血腥气,普通人进去逛一圈了就会觉得不舒服,夜里常做噩梦。  

三十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东市里最繁华的一条街,因为此间有一家商会。  

“通北商会。”  

梁岳沿着这条破败长街走到中段,踢开种种杂物,总算看清了地上那块破碎的匾额上的字。  

“没错,就是这。”他又自语一声。  

先前听梁鹏说起曾有个商会以三首墨罗花为标志,他回去之后好一通查找,终于找到了这个名字。  

四百多年前的收复之战以后,九鞅被大兴帝打回老巢,有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敢向南看一眼。  

只有边境的百姓私下时常互通有无,胤朝这边的百姓用陶瓷、丝绸与生活器物等等,去交换九鞅那边的灵植、药草、野兽肢体等等,来往渐渐增多。  

大约五六十年前,出现了一家风光一时的商会,名叫通北商会,他们将胤朝与九鞅的上层打通,将货物直接在九鞅各部与龙渊城之间运送。  

通北商会所在的这条街,顿时就成为了东市最火爆的街道,来抢着买货与抢着卖货的人,让这条街昼夜繁华。  

不过九鞅那边也不是每一个部落都支持与胤朝通商,事实上,愿意接纳九州文化的部落才是小部分。  

通北商会基本只取得了苍龙部、月鹿部、心狐部这三大部落上层的支持,其余部落的上层依旧禁绝九州商旅进入,百姓们就算想要,也只能偷偷从其余三个部落购买。  

所以通北商会的标志是九首墨罗花的一部分,只有三朵。  

可好景不长,三十年前先帝突然病故,九鞅趁机大举进军西北。  

新帝登基直接立年号“牧北”,以证抗击之决心。  

西北大战打了四年,最后是牧北帝御驾亲征,在天峡关一举击溃敌军。不仅收复失地,还将九鞅木狼部的领地全部占领,锁死霜北城,让其余八部再难出山。  

大战前期胤朝失利,神都之中群情激愤,“通北商会”被举报曾向九鞅走私军械物资,连名字都在自首,最终成员被全部当街斩首。  

这一条街,被鲜血染得通红,久久未曾褪色。  

此后再无人敢踏入,生怕怨魂缠身,就连东市的正街都迁移了一段距离。  

这段历史过去了三十年,早已经被扫到了尘埃堆里,这个三首墨罗花的标记,哪怕是当年的亲历者可能都不记得了,只有寥寥几本记载当年事件的书籍里可能看见。  

年轻人中只有极少数涉猎广泛的读书人,才有机会知晓这件事,譬如梁鹏。  

于文龙的宅邸,就在东市之外,距离此地不过一坊之地。  

梁岳迈过门槛,推开早就摇摇欲坠的大门,进入了商会内的杂乱庭院。  

当时凤蝶提及于文龙送她的东西,想要去摸肩膀,这個小动作只有梁岳注意到。  

后来的注意力更多都放在了破案上,也没有多想这件事,直到早间听梁鹏提及墨罗花的事情。  

此前就曾经分析过,于文龙非得回到神都,极可能是有什么只有他才知道的东西要来拿。  

连他的九鞅同党都不知道。  

所以那些九鞅谍子才会干脆利落地杀掉凤蝶。  

杀人灭口是出于谨慎,可这也暴露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于文龙的秘密。哪怕仅仅是知道这样东西的存在,他们也不该如此草率出手。  

毕竟凤蝶一死,线索就断了。  

或许九鞅谍子之间的联系本就不紧密,否则一个落网都很容易牵出一串来,这些年的清除也不会如此困难。  

那于文龙瞒着九鞅同党、豁出了性命也要回来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梁岳踏入庭院之后,里里外外仔细寻了一圈,貌似没有什么藏东西的地方。当初商会成员被杀的时候,肯定也伴随着搜查劫掠,但凡是个箱柜之类的都被砸烂了。  

难道于文龙压根就没有藏什么,又或者东西不在这里,亦或是此处另有机关?  

那该怎么找?  

梁岳站在庭院中,缓缓陷入沉思。  

假如自己是于文龙,那在凤蝶身上纹下那个标记是为了什么?  

或许…  

是为了留下一个契机。  

万一某天自己真的死了,而且来不及取走这里的东西,那凤蝶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找过来。  

毕竟她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能让自己感受到真情的人。  

至于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有什么所谓呢?  

那藏在这里的东西,就一定是凤蝶能找到的。  

这样就注定它不会太难。  

像是梁岳在得知三首墨罗花的来历之后,直接赶赴了这里,若是有一天凤蝶发现了这个纹身的含义,她也很容易联想到。  

可是这里的东西,又不能被别人找到。  

凤蝶毕竟是妙音阁里的好姑娘,工种的独特性使得这个纹身的确有被别人看到的可能…而且可能性不低。要是于文龙死了,自己藏起来的宝物再被另一个同道中人拿了。  

那他恐怕在阴曹地府的油锅里都要把头埋进去泡…实在太丢鬼了。  

所以这个东西藏得也不能太简单。  

它必须满足能被凤蝶找到、又不能被别人找到这两件事。  

于文龙应该也没有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