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济这么支持,实在是大出叶卫红的意料之外,他把这一情况打电话跟叔叔叶向汇报。

叶向听完,笑着说:“看来易东方是想借你的东风了。”

叶卫红问道:“他为什么要借我的东风?”

叶向说:“方中同志可能要到中央去工作了,省里面的班子可能要动了。易东方可能要进省工作了。”

叶卫红听叔叔一连说了三个可能,心中明白这三个可能不久就要变为现实,到了叶向这一层次,所说出关于职务变动的话都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即使是可能,也是百分之百的可能。

叶卫红联想到了滨海市的班子,易东方进省,相应的也会带给滨海市连锁反应,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动一下,于是说:“滨海市的班子也会动的吧?”

叶向呵呵笑了,说道:“那是自然,不过你刚提升不久,这次是没有机会动的。”

叶卫红有点沮丧地说:“那我搞这个果树经济这不是白白便宜了易东方了吗?”

叶向说:“易东方主政滨海市的成绩有目共睹,进省基本已成定局,搞不搞果树经济这条经验对他影响不大。搞了,他的政绩只是多了一笔而已,让他把欠缺的农业方面补足了一点。”

叶卫红说:“总觉得便宜了他。”

叶向说:“你不要这么想,这次你不但要配合易东方,还必须配合他把这篇果树经济的文章做大。”

叶卫红知道叶向一向与易东方并不友好,听叶向这么说,不免奇怪的问:“为什么呀?”

叶向说:“你要把眼光放长远些,要知道,并不是对手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要反对,那种只要是对手的我们都要反对是愚蠢和不理智的。只有那些违背了我们利益的东西我们才要反对。易东方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这才支持你的。同时,你也应该看到,易东方将来树立起来的果树经济经验是发源于你执政时期的东山县,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你他通常只能呵护,而不能打压,因为打压你,就说明他当初树立的典型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他当初也是有错的。所以配合他实际上更有利于你。”

等在东山县界的叶卫红和李鸣远远地看到三辆汽车开了过来,最前面的是随行人员的面包车,然后是易东方的滨海市5号轿车,最后是新成立的滨海市电视台的新闻采访车。

看到这个架势,叶卫红知道易东方这次是真的想把果树经济这一经验做大,心中不免好笑,自己已经是在借薛冰的东风了,还有人再来借自己的东风。

好笑归好笑,叶卫红和李县长还是恭敬的往前迎了上去,易东方的车队停了下来,易东方下了车,跟叶卫红、李鸣握手。

叶卫红笑笑,说道:“易书记,我们想直接带你们去果树经济参观现场,特意过来引路的。”

易东方点点头,说:“好吧,我们直接就去现场。”

半个小时之后,一行人来到了羊倌村,村干部早就等候在村口,易东方下了车,跟村干部握手,询问村里面果树种植的情况,边走边谈,来到了村落东边的山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

秋风已经凉了,果树的枝头挂满了累累的果实,有的苹果已经上色,红绿相间,分外的好看。

易东方走到一棵果树下,饶有兴趣地轻轻托起一枚苹果,笑着说:“多么漂亮的果实,光是看就让人神清气爽。”

村支书是个四十多岁的精干汉子,这时候上前说道:“易书记,遗憾的是现在苹果还不是吃的时候,等苹果熟了,我们一定送给您尝尝。”

易东方笑着说:“好,等你们的苹果熟了,我出钱买一些,让我们滨海市市委班子里的人都能尝尝这最新的品种。”

叶卫红笑着说:“易书记是给我们东山县做免费的广告,谢谢领导的支持。”

易东方看看四周,回头问道:“卫红同志,你们县发展了多少个像这样的专种苹果树的村落?”

叶卫红说:“我们县二十六个乡有山地,全部种了苹果树。”

易东方又问:“你们知道这样的苹果在市场上卖多少钱吗?“

叶卫红回答说:“我们考察过市场,在大城市里的商场里,一斤要卖两块多。“

易东方高兴的说道:“看来这富士苹果能够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啊。”

看完了果树,一行人来到了村委会,村支书对果树的种植管理作了汇报。

易东方听了很满意,说:“好,好。你们东山县的果树经济这一经验因地制宜,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又为农民创造了经济效益,是一条好的经验,应该大力推广。卫红同志,李鸣同志,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叶卫红和李鸣齐声说:“谢谢易书记的肯定,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易东方接着说:“我们滨海市依山傍海,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内陆山区限于自然条件,工业和农业都没有长足的进步,你们东山县为我们滨海市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让我看到了滨海市农业振兴的希望。卫红同志、李鸣同志,好的经验是要发扬的,希望你们配合好滨海市下来总结经验的同志,把果树经济这篇文章给我做好做透,不但要让它成为东山经验,还要让它成为滨海经验,让果树经济走出东山,走向滨海,走向全省。让我们全省的山区百姓都跟着受益。”

听易东方把果树经济大而化之,从东山经验演变成了滨海经验,叶卫红暗自觉得好笑,心说你想的大概不是全省山区的百姓,而是你自己的仕途吧。不过这也有利于自己,还是应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