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请令(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她虽是女子身,却也是雪禁城中数一数二的超凡天才,能够成为“山先生”的弟子,并非因为显赫的家室,而是因为自身天赋足够。  

而这一次,黄金门的出现,让许多天才都重燃了希望。  

如果能进入陵园之内。  

说不定…就能捡拾到一缕火种之梦。  

开启自己的“神座之路”!  

白露收回了投往长巷的目光,她转身的那一刻。  

“吱呀”一声。  

有轻轻的木门推动声音响起。  

远方沉寂了一年的小院子,终于发出了一道与尘世接壤的声音。  

白露怔住。  

白泽生也怔住。  

“清冢的事情,我已经告诉小袖子了…”  

夜色之中,白小池双手拢袖,缓步走来,他站在巷口,背后是白氏长老会,以及白家的年轻一代,所有人都屏息看着那扇缓缓推开的木门。  

“这一次,他也会入陵。”  

一袭白衣如雪,缓缓从院中走出。  

李氏宗堂。  

相比于其他的五大家,李氏的动静最小。  

因为前任家主李驱虎的死,如今整个李氏都陷入了“缓慢”的运转之中…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大量的事件被堆积。  

李青穗奔波于长野四处,忙着接受前任家主尚未处理结束的那些案卷,可奈何她的力量太小,所及之处,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是表面上的恭迎和奉承,实际上这些事件的推动依旧缓慢。  

产生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长老会不认同她的家主身份。  

李青穗也并不着急,她所做的事情,目的并不是推动促进李氏集团的那些项目,而是寻找到父亲留给自己的“暗部”。  

作为坐上棋盘对面的那位棋手。  

现在,她想要和李氏的长老会,堂堂正正地下一盘棋。  

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棋子。  

她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清冢陵园的大爆炸产生之后,长野的高层开展了一场精神会议。  

而李氏参加这场会议的人,就只有一位。  

李氏大长老李长昇。  

这位大长老的威望极高,历经李氏三代家主更迭,可谓是“三朝元老”,年龄辈分几乎大过长野如今中流砥柱一个甲子,而这样的一位“存在”…已经算是李氏存在的一种精神象征,这些年来几乎不曾插手家族事务。  

大部分事情,都交由他的弟弟,也就是李氏二长老李长敕处理。  

这一次的出面。  

既算是打破了“规矩”,也算是印证了外界的“流言”。  

李氏的新家主,还不够资格替家族出面。  

而在长野高层举行会议的同时。  

李氏宗堂之内,也举行着一场重要的会议。  

长老会对李青穗呈递了“请令”,请求她在宗堂之外,等待着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  

请求这个词很委婉。  

但如今的情况,却很严峻。  

所谓的“请令”,是长老会在关键时刻才会动用的“监察权力”,在李氏的过往岁月里,仅有那么一两位昏庸无能的家主,逼迫长老会动用了这个东西。  

请君入堂。  

若君不愿…则收回其权。  

李青穗就站在宗堂之外,她神情平静,眉心有一抹凛冽的冷意,长野还没下雪,但她的眼神比雪更冷。  

接收到了长老会的“请令”,这其实已经算是一种屈辱。  

归根结底,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与李氏历史上的那几位昏庸家主相比…她唯一的错误,就只是太年轻。  

或许再加上一条,太善良。  

“我大概能猜到,这场会议的内容…”  

李青穗说道:“这些人应该是在讨论‘弹劾家主’的事情。”  

陪在身边的高天轻声开口。  

“有我在,他们谈论的结果,就不重要。”  

自李驱虎死后,长野就再没了能够束缚他的“枷锁”。  

他留在李氏的原因,是因为承欠了一个巨大的人情。  

而这些年,人情已经还完。  

那道无形的,名为道德的枷锁,已经解开。  

高天直至如今,还在遵守李驱虎死前的“遗愿”…如果长老会愿意遵守规则,那么他便安静当一个旁观者,可如果有人违背规则。  

他,就会出手。  

最差的情况,就是他带着李青穗,离开长野。  

“父亲死后…最开始的几天,我的心里其实出现过愤怒。”  

李青穗站在宗堂之外。  

她看着宗堂内飘落的枯叶,以及纸窗倒映的重重人影,说道:“不是对他们的愤怒,是对父亲的愤怒。既然要我接手这么大的担子…为何不把这一切变得简单一些。”  

这是一场差距巨大的博弈。  

坐在棋盘对面的“棋手”,是一大团迷雾笼罩的阴影,他们是一个又一个年岁,算计,都远超自己的成年人,那团迷雾里,无不散露出阴险,狡诈…诸如此类的品质。  

而坐在这边的自己,举步维艰,就连寻找到可用的“棋子”,都十分费力。  

唯一拥有的那把“重器”,还被规则所束缚。  

高天也沉默了。  

李驱虎,并没有真正为自己的女儿“吞狼驱虎”,而是留下了一片险境。  

“现在我开始明白…他这么做的原因。”  

李青穗低声笑了笑,“高叔,你可以帮我做很多很多事情,可你唯独无法帮我成为众望所归的李氏家主,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