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三国分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没有人预料到,强大的魏国,竟然是第一个出局的。  

魏皇死后,楚国立刻放弃了攻打大夏,而是发兵魏国,短短几日,便已经攻陷了数座城池。  

齐国也在第一时间行动,吞并了两国间的几个小国,继续南下,侵入魏国领土。  

这场战争,以魏国入侵夏国开始,以夏楚齐三国分魏而结束。  

魏皇死后,魏国大军士气全无,三国所过之处,绝大多数城池,都放弃了抵抗,直接打开城门投降…  

这场战争中,大夏无疑是收获最大的国家。  

夺取了魏国的气运之后夏皇一跃成为大陆第一人。  

魏国的土地,数大夏占据的最多。  

齐、楚两国,也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好处,魏国土地,大夏占了一半,齐楚近乎平分了另一半。  

赵国因为不与魏国接壤,并没能在此事中分一杯羹。  

长安。  

宜州之战后,李诺就带着佳人她们回到了长安。  

佳人和安宁心系孩子,在大夏危机解除之后,短暂在这里待了几日,就又赶回了赵国。  

师尊和两位师伯带领众弟子回到了三清山,太虚真人也回到了蜀山,他们答应下山,是为了保卫大夏。  

如今,大夏从被入侵者变成了入侵者,他们没有了出手的理由,也没有出手的必要。  

魏皇死后,与革命军对峙的魏国大军,已经投降,几位魏国半圣,也对大夏表示出了归降的意思。  

除了投降,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大夏皇帝,已然成为了大陆第一强者,哪怕是在魏国的土地上,也能轻易的抹杀他们。  

与越国相邻的虞国和梁国,如今也已成为了大夏的虞州道与凉州道,这些小国作为大国的缓冲而存在,如今大国之间不再需要缓冲,他们也被一一吞并。  

整个大陆,如今只剩下夏、楚、齐、赵四个国家。  

这其中,论国土,大夏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大夏就从五大王朝垫底,一跃成为五大王朝之首。  

长安百姓的风貌,和以往大不相同。  

之前笼罩在百姓心头的阴云一扫而空,人们走在街上,都是昂首挺胸的,上到朝野,下到民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大夏将来一统天下的事情。  

对当今陛下批判的声音,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  

就连向来不给朝廷面子,不给陛下面子的书院师生,都一改往日,各种吟诗作词,对他不吝赞美,绝口不提之前的事情…  

短短一日,当今陛下的风评,就完成了从无能昏君到有能明君的转变。  

李诺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陛下所谓的闭关求长生,其实是一个骗局。  

他骗过了所有人,闭关名为参悟长生之道,实则在偷偷修武道。  

皇族背负国运,本来是很难有武道天赋的。  

身为皇族中人,偏偏他还拥有极高的武道天赋,六十岁修成武道半圣,即便是在武者中,也算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而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展露武道,就是在两国数十万大军阵前,以半圣修为,斩魏国皇帝…  

身为帝王,如此隐忍,令人不得不服。  

大夏形势逆转,李诺的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他前世看过的网络不计其数,按道理,穿越者不都应该是主角吗,况且,他还身具法典这样的金手指,通常的剧情,不应该是在大夏即将亡国的危急时刻,他一个人力挽狂澜,拯救万民于水火,成为大夏的救世主…  

但事实上,整件事情,他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  

虽然通过革命军牵制魏国和楚国,让他们不得不调兵回援,减缓了前线的压力,也算是做出了一些成绩。  

但和陛下隐忍六十年,一朝击杀魏国皇帝,让大夏反客为主,和那布下延寿丹大局,使得诸国无人敢称帝,无数权贵化为枯骨,计杀五大王朝皇帝,彻底改变大陆格局的幕后之人相比,他只能算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个主角的话,怎么看都不是他。  

自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他做什么事情不是万众瞩目,从中六科状元到扶持女皇登基,戏弄千年世家如掌上玩物,再到组建革命军,让星星之火在这个世界燃起来…  

但比起那人做的事情,李诺的心中,还是难免的产生了一种挫败感。  

这一刻,李诺忽然无比的好奇,那在幕后操控这一切,给陛下和魏皇延寿丹的,究竟是何人?  

魏皇已经死了,这件事情,恐怕只有陛下知道答案。  

缓缓踏进李府,李诺看到一道身影,坐在院内的石凳上,抬头望着天空。  

李诺也抬头看了一眼,除了几朵白云,天上什么都没有。  

最近这些日子,父亲经常一个人望着天空发呆。  

李诺还从未见他这样过。  

这几个月不常见到他,他鬓间的白发更多了。  

这是李诺第一次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许老态。  

李诺缓步走过去,轻声道:“父亲…”  

李玄靖收回望向天空的目光,看着李诺,问道:“听吴管家说,你和伊人吵架了?”  

李诺微微一笑,说道:“小打小闹,晚些时候哄哄她就好了。”  

伊人之所以和他生气,是生气凤凰排在了她的前面。  

她想要最盛大的婚礼,就连日子都要千挑万选,要到年底才能成婚,位次只能一让再让…  

李诺看着他头上的白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