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尚方宝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宁看了眼李诺手中的剑,惊诧道:“这是…尚方宝剑?”  

李诺昨天专门去找过父亲,这把剑,应该就是他从陛下那里讨来的。  

身为大夏公主的安宁,在知晓此事之后,也不免有些震惊,喃喃道:“父皇还从来没有赐过什么人尚方宝剑…”  

她很清楚,就算是以她的身份,父皇也不会赐给她这么重要的东西。  

不管是免死金牌,尚方宝剑,还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明镜司,父皇对公公的恩宠,已经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  

尚方宝剑在手,李诺就没有什么顾虑了。  

不久之后,三省连发两道政令,在长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第一道,是关于税改的。  

历年以来,朝廷多次想要进行税改,但每一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溅不起多大的水花,用不了多久就得废止。  

这次税改,也无非就是旧事重提。  

取消所有的杂税,限制官员的免税土地上限,这件事情,在京畿还能推行,但在地方上,却根本不可能实现,最后恐怕还得落一个尴尬收场。  

第二道政令,是关于科举的。  

这件事情,就很让人震惊了。  

明年春天,朝廷还要再加一场科举。  

这就让很多人想不通了,科举历来都是四年一届,如果某个时期官员缺位较多,则会在当届科举之上,适当的多录取一些进士。  

而朝廷已经连续两年举行了科举,共录取人数三百人,以前的科举,二十年也录取不到这么多进士,因为双王之乱造成的官员缺位情况,已经得到了解决,甚至还有些新科进士,迟迟得不到委任。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看都没有再举行科举的必要。  

最奇怪的是,在此之前,竟然没有一点儿消息透露出来。  

就连礼部和吏部的官员,也没有收到半点风声。  

他们打听后才知道,这件事情,似乎是刑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的李诺提议,左相直接同意的,并未经过中书省的讨论。  

这就更奇怪了,筹备科举,朝廷又要出人力,又要出财力,在官员并不缺位的情况下,并不是明智之举。  

这不像是六科状元会做的事情。  

但很快,从吏部传来了一则委任消息。  

已经是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的李诺,又被委任为巡查御史。  

御史纠察百官,不管是长安的朝臣,还是地方的官员,都受他们的监管。  

其中,巡查御史的职责,是巡视地方,监察地方官员的失职或是不法之处。  

不过,巡查御史只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他们可以等到回长安之后,行使弹劾的权力,具体要怎么处置,还要看刑部和大理寺。  

但很快,又有一道消息,从宫中传了出来。  

大理寺李玄靖,昨日向陛下求了一把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是比免死金牌更加恐怖的东西。  

免死金牌只能在犯下死罪之后免去刑罚,但尚方宝剑,却能合法的杀人,对于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可以先斩后奏。  

大夏立国以来,被赐予尚方宝剑的臣子,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李玄靖是大理寺卿,还掌管着明镜司,想杀谁就杀谁,尚方宝剑这种东西,根本用不到。  

那这把尚方宝剑,是给谁要的?  

答案不言而喻。  

他的儿子是巡查御史,单单一个巡查御史,倒也没什么,但配上尚方宝剑的巡查御史,可就不一样了。  

大夏各州刺史,最高不过正四品。  

他以巡查御史的身份,手握尚方宝剑,可以将地方县衙和州衙杀个遍。  

这么重要的大杀器,陛下说给就给。  

不少人甚至怀疑,李玄靖是不是救过陛下的命。  

不过眼下,这件事情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将这几件事情连起来看,他们发现了这看似不相关的几件事,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朝廷不允许地方官员帮助乡绅逃税,立法核查他们的土地,李诺被委任巡查御史,又御赐尚方宝剑,同时,朝廷又突兀的增加了一场科举…  

细思之下,恐怖至极。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谁敢违抗朝廷的命令,就会被他用尚方宝剑直接砍了脑袋?  

而明年增加的那一场科举,就是为了即将产生的大量官员缺位做准备的。  

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朝廷这一系列动作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一时间,长安流言四起,猜忌不断。  

各大书院的学子,已经陷入兴奋,无法自拔。  

连续三年,每年都举行科举,对学子们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两年间录取了三百位进士,那些厉害的对手,已经成功上岸了,明年科举,他们的竞争,定然会小上许多。  

正常进行四年一届的科举,他们根本不可能高中。  

朝廷等于给了他们三次机会。  

他们不仅希望传言是真的,还希望李诺能多杀一些官员,给他们腾出位置,到时候录取的进士也会更多。  

利益相关的朝臣,则已经传信出去,让家族早做准备。  

玉音阁。  

那名老妪看着凤凰,眉头微蹙,问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大夏朝廷,真的要对地方官员动手?”  

凤凰抿了口茶,说道:“是真的,如果等到他巡查地方的时候,那些地方官员还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轻则免官,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