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破局之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至十年以上的俸禄,但太医和其他官员不同,俸禄只是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每次去给权贵们看病,虽说都是奉命出诊,但权贵们也都会给予重金酬谢。  

医改是个无底洞,国库没有多余的银子给他们,李诺就只能自己拉赞助。  

当然也不是白拉,医改越成功,他的医家和儒家修为,提升就越快。  

只不过,在赵国的时候,孙大夫随便动动嘴皮子,就是几万两几万两的经费,不知道是大夏的太医比较穷,还是孙大夫有什么讨银子的独门秘术。  

当然,人家给五千两三千两的,也算是很支持了,李诺不好意思多要。  

之后,李诺和他们继续商议了一下细节。  

在长安建立医学院不难,太医院的太医们,平日里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前去授课以及出诊,而且分文不取。  

根据在赵国积攒的经验,为了避免医疗挤兑,百姓看病的诊费,可以设置几个档位。  

第一境的医师十文,第二境二十文,第三境五十文,第四境一百文。  

这样能够阻挡九成以上没病找病凑热闹的人。  

对于长安的底层百姓来说,一百文大概是他们一到两天能赚到的钱,几乎都能承担得起。  

因为有赵国的先例,李诺以为大夏的医改,应该也会很顺利。  

但第二日,太医令就面色复杂的来到了中书省。  

片刻后,李诺蹙眉看着他,问道:“涨价?”  

太医令点了点头,说道:“一夜之间,长安所有的药商,都将手中的药材涨价了数倍不止…”  

想要降低百姓看病的成本,一要降低诊金,二要降低药材的价格。  

诊金好降,太医拿国家俸禄,诊治是免费的,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徒,要先在朝廷公立的医馆待上几年,由太医院统一管理,能够将诊金控制到百姓能够接受的程度。  

但药材是需要成本的。  

朝廷不可能免费提供所有的药材,国库根本负担不起。  

在赵国的时候,也是赵国的整个医家团体,主动让渡出了一部分利益,几乎以成本价将药材卖给朝廷。  

但到了大夏,事情的发展却截然不同。  

朝廷要进行医改,他们将药材涨价数倍,这是公然和朝廷作对。  

一般人没这个胆子。  

李诺问道:“那些药商什么来头?”  

太医令叹了口气,说道:“大夏所有药商,都在六大世家旗下,朝廷虽然也有尚药局,但尚药局种植的药材,太医院堪堪够用,想要另开医馆,就必须从药商手里采购…”  

李诺目光动了动,喃喃道:“六大世家…”  

赵国的药材,其实也是被垄断的,但垄断赵国药材的,是赵国的医家。  

虽然赵国的医家也重利,可他们也有医者的情怀。  

在赵国朝廷进行医疗改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牺牲一部分利益,支持朝廷,造福百姓。  

太医令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药商,长安的医馆,也近乎都是世家大族的产业,朝廷要建立廉价的医馆,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会这么做也不意外…”  

他语气顿了顿,又道:“世家大族在长安的影响,还是最小的,在长安之外,九成以上的医馆都属于他们,十成的药商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外人很难染指,大夏的医家,要么归顺世家豪族,要么依附朝廷,要不然,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  

李诺终于意识到,他还是太过理想了。  

赵国和大夏,国情有本质上的不同。  

连在长安推行医改,都会遇到这样的阻碍,出了长安,岂不是寸步难行?  

衙房之内,左相一掌拍在桌面之上,怒道:“他们好大的胆子,税改如此,医改也是如此,他们真就见不得百姓过上一点好日子吗!”  

他沉声道:“此事必然有人幕后主导,查一查,到底是谁在阻碍医改!”  

这种事情,明镜司显然比中书省更擅长。  

半个时辰后,李诺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他拆开吴管家送来的信笺,上面只有两个字。  

王家。  

自去年“双王之乱”之后,王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几乎被清缴干净。  

但他们对于大夏的影响,早已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左相沉着脸,低声道:“又是王家…”  

提起王家,这位第五境大儒的脸上,也出现了些许狰狞。  

朝廷的政令之所以难以出长安,就是因为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而王家,又是当代的世家之首。  

他们的手中,掌控了大量的土地,但又不用纳税。  

朝廷想推行田亩变法,还田于民,他们就是最大的阻碍。  

三省多次推行法令,希望控制世家所能拥有的土地上限,被他们煽动权贵否决。  

朝廷欲要取消他们的免税权力,派去的税官,莫名其妙的死在半路。  

朝廷要扩大官学,科举改制,但建在各州的官学,根本收不上学生,最优异的学生,全都进了他们的私学。  

这些人轻易的考入四大书院,入朝为官之后,处处为他们争取利益。  

地方的官员,刚刚派去数月,就会被他们所收买,与他们沆瀣一气,欺上瞒下,全然忘记了在儒庙前的承诺。  

在赵国很轻松就推行的医改,到了大夏,竟然连第一步都无法迈出。  

左相缓缓的坐在椅子上,挺直的脊梁,微微有些弯曲。  

为了改变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