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自皇家的肯定(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想法。  

他默默提起了手里的笔…这一支,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武器。  

为什么雇工现象普遍存在,女工更是广泛存在,但是偏偏就没法拿到台面上,甚至有人一面雇佣女工,一边痛骂有伤风化。  

这是脑子有问题吗?  

确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自然是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背后,能不能分析出点东西,能不能看出一种深层次的目的呢?  

张希孟写下了一个结论:否定人的价值。  

至少是否定一半人的价值。  

再把话说得直白点,就是让人工变得不值钱,靠着压榨人工成本,满足对利润的追求。  

把目光暂时先回看农业。  

男耕女织,耕读传家,把女人视作附属品,没法顶门立户,不配拥有和继承财产…这是为什么?  

前面张希孟已经分析过了,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用家庭妻儿拖住一个男人,进而拴住一个家庭。  

把所有的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  

然后对土地进行无上限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提升产量,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这不是挺好吗?  

可问题是用几倍的劳动力付出,提升百分之一二十的产粮,这个生意划算吗?  

这又叫什么呢?  

还不就是内卷吗!  

为什么要拼命内卷…因为土地有限,人口膨胀,相比之下,人工远不如土地值钱。  

掌握了土地的士绅地主,自然要让手里的土地资源利润最大化,反过来,将人工压制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唯有如此,才能让农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干活,除了满足基本口粮之外,其他的产出,都奉送给地主。  

他们甚至会拿走一块地的七八成产出,逼得这个家庭难以维系,吃不饱…而到了这个地步,女人才必须夜以继日针织女红,刺绣缝补,换一点微薄收入,贴补家用。  

几岁的小孩子就要去放牛放羊,替地主做事,整个一家人,都为了地主过得更好而奋斗。  

这一点朱元璋是深有体会,毕竟他从小过得就是这种生活。  

张希孟把其中道理讲清楚,朱元璋自然是感同身受,这也是老朱坚决均田,出重手抑制豪强,打击士绅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农业如此,工商是不是也这样呢?  

要让张希孟说,只怕问题还更严重。  

拼了命压制人工成本,尤其是女工的成本,压制到了什么地步?  

一次能纺六十四根丝线的织机,居然没有了生命力。  

水力织机干不过人力。  

虽然有各种理由原因,前面也讲了许多。  

但是归根到底,不还是人太便宜了,人工不值钱,只要堆人力就是了。  

丝绸,瓷器,各种手工艺品,全都不惜血本,务求精美。  

一个个工匠将神,卷到了爆棚。  

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了,可以让百年之后的子孙看过之后,失声惊叹,可以放在博物馆,当成镇馆之宝,多收几个门票钱。  

但是接下来呢?  

能不能国富民强,帮着国家,暴打蛮夷,成就盛世?  

貌似还真不行,手工作坊,卷到什么地步,也没法跟工业机器比较。  

前面韩秀娘的案子,就有人说不许女人出来做事。  

现在到了苏州的作坊,让女人管理纺织作坊,更是犯了天条。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都在极力排斥女人,官场也不例外。  

如果询问这些人的想法,无外乎竞争已经这么激烈了,还要增加一半人来抢夺,又是干什么?  

还有,土地就这么大,物产就这么多,你把生产力释放出去,又有什么用?  

难道还能去外面抢吗?  

就算去抢,又能赢吗?  

梳理到了这里,张希孟的嘴角上扬,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安史之乱以来,赵宋接连惨败,给中原大地留下的阴影还真是大啊!”  

中原大地,华夏子民,不能继续灭人欲似的极端内卷,该昂首挺胸,心怀天下了!  

成立外交部,派遣方国珍出使海外,加上苏州的纺织…棋盘上一个接着一个的子落下,整个天下大局,也在悄然变化着。  

张希孟抢在年前,将这篇文章写完,递给了朱元璋。毫无疑问,又是得到了老朱的赞许。  

“先生这一支笔,当真是写出来今后三十年的大明朝政啊!”老朱笑道:“有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咱们建立比大元更辽阔的疆域,比汉唐更强盛的盛世,便有了依据遵循?”  

张希孟矜持一笑,淡淡道:“主公谬赞,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放声大笑,“好!太好了!这么说起来,苏州的女工还是咱们富国强兵的关键!”朱元璋想了想,竟然提起笔,在红纸上写下:巾帼巧匠。  

随后道:“快送去苏州,趁着年前给她们,也好挂在外面,让所有人瞧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