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织机,织出来质量并不好的丝绸布匹,老百姓是不认可的。  

物资稀少的条件下,人力就变得不值钱…一个碗破了,也要想办法补上,继续使用,一小块布头,也不能随便扔了,要用来补衣服,做鞋垫。  

人们更愿意耗费无数精力,增加那么一点点收成。  

在种田上,表现就是精耕细作。  

在工艺上,就是那些后世也做不出来的精妙工艺品。  

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工床一样,归根到底,就是存量竞争之下的疯狂内卷…卷到了无以复加,卷到了地老天荒。  

比起除了效率稍微高一点,别的一无是处的大机器,人们更愿意用传统织机,用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打造出更加精致的东西。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明朝,不是出现海外贸易繁荣,每年出口千万,赚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吗?  

难道那也不够推广机器吗?  

对不起,还真不够。  

彼时江南几千万人,心思机巧的织工,何止几百万!  

要知道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人口稠密,占全世界的比例,也通常在三成左右。  

能享用丝绸的,只是贵族富商,每年卖一两百万匹,换上千万两银子,仅仅是苏杭等地的女工就够了。  

一两银子不到,雇一个女工…然后你跟我谈机器?  

让我花几百倍的价钱,投入前途未卜的织机?  

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  

就算织机出来了,你给我解决原料?你给我解决市场?你能让外国的泥腿子也穿上丝绸吗?  

你难道不明白,丝绸瓷器都是奢侈品…你瞧瞧后世哪个奢侈品不是标榜纯手工的?当然了,有些不是奢侈品的,也会手足并用的…  

作为有着后世习惯的张希孟,遇到了中原凋敝,民生艰难,他想着提升技术,适当点科技树,发展工商,然后富国强兵。  

可是在老朱看来,最省事的选择就是鼓励生育,用人口填满中原大地,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  

不光他这么想,刘伯温,宋濂,还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也都是这么看的。  

你能说他们见识不行,食古不化吗?  

张希孟突然发现,有病的人或许是自己。  

为了几百年后的事情,有必要折腾现在的大明百姓吗?  

这么干是不是有点自私了?  

张希孟陷入了沉思,宋濂和刘伯温也给不了张希孟想要的答案,以至于张希孟意兴阑珊的两三天。  

一直到老朱降旨,要他随着进入开封,君临赵宋故都。  

张希孟这才打起精神,随着凯旋的明军,向开封挺近…大军过了陈桥驿,两边欢迎的军民百姓,就多了起来。  

扶老携幼,都来观看这一支与众不同的兵马。  

百姓们窃窃私语,在过去的大半个月时间里,明军每天给开封提供二十万斤粮食…刘福通发疯屠戮大宋忠臣,等明军接管开封,给百姓分了不少粮食,房产…  

十年鏖战,加上前面的水灾,不断蹂躏着可怜的百姓,水旱蝗灾,接踵而至,中原百姓,十不存一。  

事到如今,终于等到了一支愿意关心民生的军队。  

百姓们主动前来迎接,走出家门,欢迎新的君主。  

在一边万岁声中,张希孟的目光扫过人群,他看到了面有菜色,衣不遮体的百姓,看到了老弱妇孺,就是没有多少男丁。  

甚至有的小孩子还光着屁股,晃着大大的脑袋,瞪着圆溜溜的眼珠子,四处乱看…他们急需要改善生活,急需要丰富的物资供应。  

发展工商,提升技术水平,不是为了能多赚多少钱,也不能只算简单的经济账,必须落到改善民生上面。  

张希孟灵光一闪,他给出了根本原则,叫做民本,如果在民本后面加上经济…那不就是民本经济学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