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或许是福寿自己知道丢人,读书人要讲究气节,他又是大元朝的高官,士可杀不可辱,他宁死不从!  

诚如是,还值得让人钦佩一下。  

刘基不知道福寿干什么去了,事实上福寿作为御史大夫,文化水平还不错,被张希孟叫去,参与判卷了。  

同去的还有也先帖木儿等人。  

他们一起全心全意,替朱家军选拔人才,然后再让这帮人去推翻元朝,很凑巧,刘基也参加了这场考试。  

这事情简直戏剧效果拉满,越想越有趣。  

也幸好刘基不知道,否则他或许会直接落荒而逃,毕竟这金陵城太可怕了。  

可即便如此,也够让刘基凌乱的。  

他看过了俘虏劳作之后,就顺道去了秦淮河,反正不管顺不顺道,文化人来了,那都是顺路,不然说刻意过来,多没面子啊!  

很可惜的是,刘伯温又吃了一个闭门羹。秦淮河的画舫停了,青楼关门了…稍微一打听,倒不是朱家军查封了青楼。  

而是在朱一斗被杀之后,很多画舫都是朱家的产业,许多姑娘们都是被朱家人弄来的。她们终于联合起来,向应天府递上了状子。  

这些姑娘们请求给她们平反,还她们自由之身。  

有谁愿意干这种脏活…还不是被朱一斗和他的爪牙,威逼利诱,落到了地狱里面。大家伙以泪洗面,每年都有多少个姐妹不是被折磨死,就是得病死了。  

恳请大元帅,给大家伙做主,也学着扬州那边,封锁了所有青楼画舫。  

这份状子已经递到了老朱面前,另外还有不少女子递上了血书。  

朱元璋已经受理了,正在商讨,要怎么解决这些女子的事情。  

扬州的经验已经出来了,直接查封,固然干净利落,大快人心。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很麻烦。  

这个麻烦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让青楼的女孩子回家,有不少父母是不愿意接受的,而且即便父母接受,周围人也会指指点点,没法抬起头做人,整日依旧以泪洗面。  

第二,有不少女孩子已经习惯了赚容易的钱,让她们做针织女红,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她们也不愿意。甚至有的女孩勾引朱家军的士兵,想要给自己找个出路,面对此情此景,朱家军这边也比较为难。  

想做点好事,就这么难?  

甚至有人干脆抱怨,既然她们不识好歹,那就别管了,继续开青楼,糟蹋她们就是了。  

消息传到了朱元璋这里,很显然,有人已经开始含沙射影,抱怨张希孟了,毕竟这是他弄出来的。  

对于这事,张希孟倒也坦然,要是那么容易解决,不是早就有人干了,何至于绵延千年呢?  

张希孟思前想后,提出了他的方案,在应天办丝绸作坊,培训这些女孩子,给她们生存技能,让她们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赚钱,还能给朱家军创造更多的税收和价值。  

等她们改好了,掌握了一技之长,能赚钱了,自然而然就能摆脱过去,昂首挺胸,走向新的生活。  

应天这边还在准备细节问题,没有最终拿出方案,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基畅游秦淮河的计划落空了。  

他到了金陵已经第三天了,这一天金陵城最大的消息,就是具体的分田法令,终于公布出来了。  

相比起滁州等地,由于江南的丝绸产业发达,有关桑麻田的部分,要大大削减,并且针对桑田,也要进行征税。  

而且还提出了重税!  

桑田要征收农田两倍的税!  

对此大元帅只有一条解释,不穿丝绸不会死,不吃饭可是要饿死人的。  

在这个还有那么多饥民的情况下,用上好的土地,种桑树,养蚕缫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只为了供应达官显贵享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事情公平吗?  

如果不公平,咱就要改正!  

好一个朱元璋!  

面对这份分田的纲领,刘伯温大受震撼。  

削减桑田数量,课征重税,却没说直接禁止,一看这就是张希孟的风格。  

毫无疑问,在这个乱世,放弃粮食,大搞经济作物,那是自寻死路。多种粮食才是王道中的王道。  

但是不可否认,丝绸的确是个很大的利益来源,也会成为日后商税的重要部分…所以张希孟极力主张,还是留一条路。  

刘伯温甚至能预见到,要不了多久之后,甚至是现在,朱元璋治下的丝绸价格就会暴涨!  

不过既然穿得起丝绸,就不在乎多出一点税钱,反正就当是劫富济贫了。  

刘伯温越发觉得朱家军的种种措施,颇有深意,让他越琢磨约有道理,简直欲罢不能了。  

他一再提醒自己,要在出成绩之前,赶快溜了。  

可他还是低估了朱家军的本事。  

就在刘伯温四处闲逛的第七天,刚回到住处,就有一群人把他截住了。  

“刘基刘都事…跟我们走一趟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