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放血(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没错,光头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  

他只需要坚持不投降,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无论局势多么糟糕,只要他始终不投降,他就是有功劳的。  

这番话,是说给王耀武听的。也是说给旁边的人听的。最后肯定传到光头那里。  

“谁要是蛊惑投降,我第一个杀了他!”张庸朗声说道。  

也算是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你光头要是投降,那就不是委座。  

到时候,我一个干掉你!你自己想想。  

“进来吧!”  

这时候,吴奇伟出来了。  

一行人于是转身,进入会议室。  

薛岳已经在里面了。  

张庸看了看四周,坐在吴奇伟的对面。  

不该低调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低调的。尤其是今天的会议。  

薛岳的脸色也是紧绷着,很冷峻。  

“开始吧!”  

“好。”  

“相信诸位都知道了,今天早上,广州不幸沦陷,第四战区长官部已经转移到韶关。”  

说完,沉默。  

所有人都是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吴奇伟的目光落在张庸身上。  

张庸想了想,举手。  

我是小学生。我很懂规矩的。发言前先举手。得到允许才开口。  

“张专员,请讲。”  

“如果我说,其实这是好事,各位会不会骂我?”  

张庸缓缓说道。  

所有人立刻抬头。眼神迷惑。  

好事?  

这是什么论调?  

粉饰太平吗?  

“愿闻高见。”张瑞贵缓缓说道。  

“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听说过我的推论,”张庸慢悠悠的说道,“我多次说过,抗战,会有八年之久。现在,才是第二年…”  

没有人说话。  

显然,没有人相信他的言论。  

八年?  

你又不是神仙。  

你怎么知道?易经?扯淡吧…  

如果易经能够杀死日寇,还需要大伙儿这么拼命?  

张庸也不生气。  

现在说八年抗战,别人当然觉得荒谬了。  

还好,自己有三枚国光勋章在身。否则,估计早就有人当面训斥自己是神经病了。  

微微一笑,侃侃而谈。  

“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相信大家都看过了。”  

“我没什么文化,也请人帮忙解读了一下。对这件事,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可以非常直白的说,我们是打不过日寇的。”  

“我们的国力太弱小。我们甚至连生产75毫米山炮都非常困难。”  

“但是,我从洋人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日寇自己能建造排水量几万吨的战列舰。”  

“排水量几万吨啊!你们知道几万吨是什么概念吗?”  

“淞沪战役的时候,日寇来的是巡洋舰,排水量才五千吨。主炮口径203毫米。但是,一炮下来,我们往往一个排就全部牺牲了。而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是460毫米啊!”  

“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熬!”  

“一点一点的让日寇流血。直到日寇的血流光为止…”  

欧震忽然举手。  

得,大家都是小学生。很懂规矩。  

张庸停下话头。点点头。  

“欧军长,请说。”  

“如果是我们的血先流光呢?”  

“那我们就亡了。”  

张庸淡然回答。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都是欲言又止。  

沉默。  

张庸摸摸自己的鼻子。  

唉,真是没有预言家的天赋啊。不懂语言艺术。  

如果自己是小胡子。现在肯定慷慨陈词,给每个人都打鸡血。让他们振作起来。  

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不对。是自己不会啊!  

算了。还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  

“我们现在就给日寇放血。将日寇三个师团打残了。”  

“张专员,你有什么良策?”  

“我来到战场以后,周围转了转,基本了解情况了。现在,我有一些想法。”  

张庸站起来,来到墙壁上的大地图边上。  

拿起红笔,在上面画了一堆的圆圈。最后在中间打一个叉。  

众人都是好奇的聚拢过来。  

“这是日寇的75毫米山炮。我已经全部查明。”  

“我们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就是毁掉日寇的这些山炮。打掉日寇的攻坚能力。”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没有这些山炮,日寇即使兵临城下,我们也不用畏惧。”  

“有没有全歼日寇无所谓。但是这些山炮,必须毁掉!”  

张庸放下红笔。拿起细长竹竿。  

指着汉口的位置。轻轻敲了敲。  

“即使日寇占领汉口,我们也有机会重新夺回来。还可以消灭一部分日寇。”  

“说句粗鄙的话,鬼子要是没有山炮,我们怕个卵!”  

张庸最后将细长竹竿放下来。  

王耀武立刻上前来。伸手按着左下角两个圆圈。  

“专员,位置确切吗?”  

“如果搞错了。你来找我。我负责。”  

“好。我立刻行动!做掉这边两个!”  

王耀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最苦恼的就是敌情不明。很难把握日寇动向。  

地形复杂,侦察不易。导致战斗往往非常吃力。  

但是,如果张庸提供的情报没错,能确定日寇的山炮位置,那就有了明确的进攻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