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天意弄人(3/4)
呆子师兄做了几年太守,也算是通晓军事了,可是对政治还是一窍不通。
天子的诏书很快到达杨树湖,送诏书来的是刘备和不其侯伏完。刘备告诉刘修说,他去年通过了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录取的士子没有岗位安排,目前只能自找门路,因此他就申请到并州来了。伏完是阳安长公主的丈夫,算起来是你的连襟,伏家是经学世家,伏完的学问很好,陛下安排他来给你写奏章。说到这里,刘备笑了,陛下说你离了刘表,写的奏章不能看,一点文采也没有,所以把伏完安排来了。
刘修不以为然的笑笑,什么安排来写奏章,其实还是个监军。不过伏完有那么一层关系,比刘表更亲近一些罢了。
“刘景升去哪儿了?我还以为他在洛阳呆一段时间还会来呢。”
“荆州刺史。”刘备悄悄的告诉刘修说,“据说,刘焉很可能会做冀州刺史,刘虞也有可能外放,只是目前还清楚去哪儿,我从宫里听到的消息说,如果袁绍这次打赢了,刘虞应该是豫州刺史,如果袁绍打输了,那郭勋可能就要被免了,刘虞也许会回到幽州。”
刘修心中一惊,这是天子布的局,用信得过的宗室来抢占各州?
“张角那边有消息吗?”
“张角做了汝南太守。”刘备诡秘的笑了笑:“张梁做了青州刺史,马强做了扬州刺史。”
刘修点了点头,他不怕张角的人做官,他安排的人越多越好,最好把他的力量全部暴露出来,张角走的是草根路线,但是说实话,流民虽然人数非常多,但是真正要想造反,流民是成不了事的,他们占有的财产太少,能够领兵作战的人也太少,人力不能化为兵力,最终只能成为炮灰。
刘修隆重迎接了伏完,伏完宣读了诏书,天子嘉奖了刘修和他的部下,然后把凉州重新划入他的掌握之中,护羌校尉张则和凉州刺史周洪及各郡太守,以及他们统领的兵马,一概重新归由他指挥,负责云中以西的战事。
这个诏书一下,其实已经把刘修从征北将军府抽了出来,他已经是读力负责西线战事的主将,不用再听袁绍的指挥,估计袁绍听到这个诏书会非常生气,不过生气也没有办法,谁让他兴师动众两个多月了,除去占了一座空城之外,一点儿实质姓的战功也没有。
“陛下对北中郎将的战功非常满意。”伏完笑眯眯的对刘修说。他今年不到四十岁,中等身材,文质彬彬,一说话就一脸的笑容。他一边将诏书双手递到刘修手中,一边赞叹道:“如今洛阳城都在传诵大人的英名,对大人在这个时候能远征千里感到惊讶不已啊。”
刘修明白了,他把贾诩叫了过来,然后对伏完介绍说:“这是我的长史,武威姑臧贾诩贾文和,贾长沙的后人,这次能出征,一方面是仰仗陛下天恩,征无不克,另一方面也是文和的人谋,算无遗策。”
伏完看看贾诩,满脸笑容的行礼和他攀谈。贾诩有些尴尬,那什么贾谊的后人都是吹吹牛的,不能当真,他自己都不敢随便乱说,生怕被人笑话,没想到刘修一本正经的对伏完说了。不过这话由刘修说出来的份量当然和他自己说不一样了,如果能由伏完再转述一下,以后还真没什么人敢当面说不是。
更重要的是,伏完尚书传家四百年,又尚了阳安长公主,他的身份无人能及,如果能由伏完在别人面前提提他的名字,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刘修把功劳推到他的身上,这对他以后的仕途有非常大的好处。
刘修设宴给伏完接风,然后又安排伏完到附近的几个城去参观考察,伏完到这儿来绝对不是给他写写文书这么简单,他和刘表一样负担着监军的作用,让他见识见识并州的新政,并通过他的文章传到天子的耳中,对明年再签三年合同有好处。王允深知这个道理,他主动要求陪伏完去各城走走,刘修欣然答应。
朔方、五原诸郡原本大部分都空了,后来刘修要囤田,考虑要城里更安全一些,就把所有的百姓都迁到城里居住,只有播种和收割的时候才出城。如今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百姓都在城里,他们当然也没有闲着,除了承担曰常的防务之后,他们大部分都在从事手工业,只有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才可以不做事,而去城里的学堂读书。
王允知道伏完是个书生,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学堂,第一站便带着他去了朔方城的学堂。看着虽然算不上高大雄伟,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学堂,看着坐得笔直,一本正经的学童,看着他们案上垒得整整齐齐的书籍,伏完非常满意。
“很好,很好,想不到这边疆之地还有如此浓厚的学风。”伏完一边看着一个学堂的课业,一边笑着说道:“我原本以为晋阳学堂搞得那么好,是因为有蔡伯喈在主持,现在看来,我的看法有些偏颇了。”
“大人的看法也不错,这些学堂的先生都是在晋阳学堂读过书的学子,他们按例在要各县学做一年先生,然后到军中做一年的士卒,然后再到各地的屯田或工矿考察游历一年,最后才可以进各府寺做掾史。”王允介绍说,“这是让他们多长见识,知道民生维艰,做了官之后能体恤民情,不要只顾着汲取民脂民膏。”
伏完细细的听了,不断的点头,又提出了一些疑问:“这些孩子读的书只是《论语》《孝经》,如果有好苗子,又将如何?”
“有读书的好苗子,一概选送到晋阳学堂去由蔡伯喈亲炙,喜欢百工之术的,也可以到晋阳学堂的道学院
天子的诏书很快到达杨树湖,送诏书来的是刘备和不其侯伏完。刘备告诉刘修说,他去年通过了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录取的士子没有岗位安排,目前只能自找门路,因此他就申请到并州来了。伏完是阳安长公主的丈夫,算起来是你的连襟,伏家是经学世家,伏完的学问很好,陛下安排他来给你写奏章。说到这里,刘备笑了,陛下说你离了刘表,写的奏章不能看,一点文采也没有,所以把伏完安排来了。
刘修不以为然的笑笑,什么安排来写奏章,其实还是个监军。不过伏完有那么一层关系,比刘表更亲近一些罢了。
“刘景升去哪儿了?我还以为他在洛阳呆一段时间还会来呢。”
“荆州刺史。”刘备悄悄的告诉刘修说,“据说,刘焉很可能会做冀州刺史,刘虞也有可能外放,只是目前还清楚去哪儿,我从宫里听到的消息说,如果袁绍这次打赢了,刘虞应该是豫州刺史,如果袁绍打输了,那郭勋可能就要被免了,刘虞也许会回到幽州。”
刘修心中一惊,这是天子布的局,用信得过的宗室来抢占各州?
“张角那边有消息吗?”
“张角做了汝南太守。”刘备诡秘的笑了笑:“张梁做了青州刺史,马强做了扬州刺史。”
刘修点了点头,他不怕张角的人做官,他安排的人越多越好,最好把他的力量全部暴露出来,张角走的是草根路线,但是说实话,流民虽然人数非常多,但是真正要想造反,流民是成不了事的,他们占有的财产太少,能够领兵作战的人也太少,人力不能化为兵力,最终只能成为炮灰。
刘修隆重迎接了伏完,伏完宣读了诏书,天子嘉奖了刘修和他的部下,然后把凉州重新划入他的掌握之中,护羌校尉张则和凉州刺史周洪及各郡太守,以及他们统领的兵马,一概重新归由他指挥,负责云中以西的战事。
这个诏书一下,其实已经把刘修从征北将军府抽了出来,他已经是读力负责西线战事的主将,不用再听袁绍的指挥,估计袁绍听到这个诏书会非常生气,不过生气也没有办法,谁让他兴师动众两个多月了,除去占了一座空城之外,一点儿实质姓的战功也没有。
“陛下对北中郎将的战功非常满意。”伏完笑眯眯的对刘修说。他今年不到四十岁,中等身材,文质彬彬,一说话就一脸的笑容。他一边将诏书双手递到刘修手中,一边赞叹道:“如今洛阳城都在传诵大人的英名,对大人在这个时候能远征千里感到惊讶不已啊。”
刘修明白了,他把贾诩叫了过来,然后对伏完介绍说:“这是我的长史,武威姑臧贾诩贾文和,贾长沙的后人,这次能出征,一方面是仰仗陛下天恩,征无不克,另一方面也是文和的人谋,算无遗策。”
伏完看看贾诩,满脸笑容的行礼和他攀谈。贾诩有些尴尬,那什么贾谊的后人都是吹吹牛的,不能当真,他自己都不敢随便乱说,生怕被人笑话,没想到刘修一本正经的对伏完说了。不过这话由刘修说出来的份量当然和他自己说不一样了,如果能由伏完再转述一下,以后还真没什么人敢当面说不是。
更重要的是,伏完尚书传家四百年,又尚了阳安长公主,他的身份无人能及,如果能由伏完在别人面前提提他的名字,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刘修把功劳推到他的身上,这对他以后的仕途有非常大的好处。
刘修设宴给伏完接风,然后又安排伏完到附近的几个城去参观考察,伏完到这儿来绝对不是给他写写文书这么简单,他和刘表一样负担着监军的作用,让他见识见识并州的新政,并通过他的文章传到天子的耳中,对明年再签三年合同有好处。王允深知这个道理,他主动要求陪伏完去各城走走,刘修欣然答应。
朔方、五原诸郡原本大部分都空了,后来刘修要囤田,考虑要城里更安全一些,就把所有的百姓都迁到城里居住,只有播种和收割的时候才出城。如今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百姓都在城里,他们当然也没有闲着,除了承担曰常的防务之后,他们大部分都在从事手工业,只有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才可以不做事,而去城里的学堂读书。
王允知道伏完是个书生,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学堂,第一站便带着他去了朔方城的学堂。看着虽然算不上高大雄伟,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学堂,看着坐得笔直,一本正经的学童,看着他们案上垒得整整齐齐的书籍,伏完非常满意。
“很好,很好,想不到这边疆之地还有如此浓厚的学风。”伏完一边看着一个学堂的课业,一边笑着说道:“我原本以为晋阳学堂搞得那么好,是因为有蔡伯喈在主持,现在看来,我的看法有些偏颇了。”
“大人的看法也不错,这些学堂的先生都是在晋阳学堂读过书的学子,他们按例在要各县学做一年先生,然后到军中做一年的士卒,然后再到各地的屯田或工矿考察游历一年,最后才可以进各府寺做掾史。”王允介绍说,“这是让他们多长见识,知道民生维艰,做了官之后能体恤民情,不要只顾着汲取民脂民膏。”
伏完细细的听了,不断的点头,又提出了一些疑问:“这些孩子读的书只是《论语》《孝经》,如果有好苗子,又将如何?”
“有读书的好苗子,一概选送到晋阳学堂去由蔡伯喈亲炙,喜欢百工之术的,也可以到晋阳学堂的道学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