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联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拿捏住沈弼的脉搏,还得从当年九龙仓说起。  

九龙仓的股份,因为汇丰的出面,李加诚不得不中止收购,转手卖给了包钰刚。  

这里面固然让他大赚了一笔,但是其实他的损失是更大的,毕竟他是有机会吞下九龙仓这块肥肉的。  

也因此,李加诚盯上了和记黄埔,但是如何让汇丰把和记黄埔卖给他,李加诚赌了一把,他没有纯靠包钰刚,而是自己给汇丰施加了压力。  

这个压力,就是京城!  

七八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尤其是对港岛来说,伴随着大陆那边接连的大动作,甚至提出了改革的呼声,港岛这边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动。  

这其中很特殊的一点,就是港岛的许多华人富商,开始北上跟那边接触,包括包钰刚。  

李加诚也选择了加入其中,不止如此,他还极为高调的展示了出来。  

那一年,他不仅公开了自己的行踪,甚至观赏了当年的阅兵式,登上了城楼观景台。  

那年有这个殊荣的华商并不多,一个是他李加诚,而另一个就是胡应相,当然,霍家在他看来是不算的,毕竟他们一直立场鲜明。  

而李加诚和胡应相两个人旗下的产业,长江实业和合和实业都是港岛赫赫有名的地产五虎之一,是华人地产公司中的领头者。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李加诚回来之后,再度跟汇丰跟沈弼接触的时候,汇丰的态度就变了。  

李加诚就很清楚的知道,他赌赢了!  

汇丰必须要拉拢他,拉拢他这个港岛的华资代表之一。  

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汇丰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把和记黄埔卖给了他,这里面的合作,绝不是出于经济考量,更多的出于正直方面的因素。  

所以从那时候起,李加诚就知道了汇丰的意图,它要拉拢华商。  

这也是如今他对沈弼开口的底气,沈弼需要他,汇丰也需要他。  

虽然包钰刚同样是华人,但是包钰刚是英籍,从法理上来说,他是个英国人,嗯,包泽阳也是。  

而他不一样,他目前就是港岛的华人,这一点在正直上是很重要的。  

当年论地位,包钰刚其实比他高很多,李加诚也知道,对方秘密去京城了,但是当时包钰刚受到的重视明显不如他跟胡应相。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是港人,而包钰刚只能说是华人。  

有些时候,这种无形的身份,也是很有用的。  

就好比现在,对沈弼的劝说。  

沈弼听到李加诚的话,则是陷入了沉思。  

其实李加诚了解他,他何尝不了解李加诚呢,这个人可以说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年他力主把和记黄埔卖给他,一方面是考量了正直因素,而另一方面就是看中了他的胆大。  

这家伙是第一个敢肆无忌惮对英资下手的华商,而且还是直接冲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下手。  

而且这家伙前脚上了观景台看阅兵,后脚就回来跟他继续谈和记黄埔的交易,这也让他看到了对方的某些态度。  

相比较于那些极力站在北边的那些华商群体,李加诚明显是想要两头通吃的类型。  

但是他的两头通吃,其实在沈弼看来,就是背叛。  

正直上,向来是不允许蛇鼠两端的,即便是迫于当时的情形容忍,但是事后也会被清算。  

所以李那时候跟沈弼的接触,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献上了投名状。  

而沈弼自然选择了接纳,然后将和记黄埔光明正大的以低价卖给了李加诚,既是回应他的投名状,也是给港岛的华商做个表率。  

汇丰对英资和华商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  

甚至于在后续九龙仓大战中,沈弼支持了包钰刚,同样是基于这种展示!  

英资财团可以撤走,但是汇丰不能走,它的银行本命就在港岛。  

所以为了维系港岛的地位,为了大英在港岛的利益,它必须拉拢扶持一批华人群体环绕在它周围。  

而李加诚就是他选中的代表。  

相比较于包钰刚,李加诚这个人更为务实。  

另外,从港岛这边军情六处给沈弼展示出来的情报也显示,包钰刚虽然是英籍,但是在正直立场上,其实更倾向于北方,他的民族情节更重一些。  

而眼前这位则不然,他很少开口谈论这些,除了捐款之外,没有其他的大动作。  

这个人更注重的是自己商人的身份。  

所以结合军情处那边给的信息,沈弼适当的开始把资源往李加诚这边倾斜,心中慢慢的将他列入了首位的扶持对象。  

但是现在,李加诚的要求有点超出他的预料。  

不过李加诚说的也没错,或许在包泽阳的心中,中美才是他的选项,而大英从来都不是他的选择目标之一,即便是他的根基在港岛。  

这跟他预判的包泽阳打算构建财团势力的猜测又重合上了。  

因为无视大英的势力,所以对方想要在港岛构筑一个财团,然后作为中美之间的资本桥梁?  

沈弼这一刻,也愈发觉得自己的猜测,逐步接近真相。  

“Li,你是打定了主意,要跟包泽阳竞争吗?”  

沈弼此刻认真的看着李加诚说道。  

李加诚叹了口气:“或许,这不叫竞争,而叫自救!”  

“置地跟和记黄埔重合的业务太多了,而韦理对我的误解又很深,如果和记黄埔这边再不出动作,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