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扬长避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池彻上次都敢露营干坏事了,自己住他家不是很危险?  

林清瑶心跳有些加速。  

如果他要欺负瑶瑶怎麽办呀?  

可是裴秀雅说不能这麽快投降的。  

女孩纠结的靠在副驾驶座上,推了推鼻梁上的墨镜感觉有些脸热。  

池彻倒不知道傻瑶的纠结,扒拉着后座探身不时跟俞静搭话,大姐姐开着车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  

三人随便找了一个中餐厅吃饭,池彻在手机上准备先买话剧的票。  

「林清瑶你想看什麽?龙华大剧院今天的演出话剧是《活着》,其他还有两个小剧院排的节目不同。」  

「就看《活着》,这个在韩国都很出名。  

「真的?韩国人还看国内的文学作品?」  

林清瑶解释:「余华老师在韩国影响力非常大,我不看话剧不知道,但我想那边应该也有把《活着》改编成话剧。」  

俞静随口道:「韩国人真的很喜欢看话剧,他们有一条街全部都是专业剧院,我当初去首尔参加电影节的时候跟朋友去看过。  

顿了顿,她忍不住补充道:「表演氛围浓厚,大概这就是很多韩国年轻演员也有不俗演技的原因吧。」  

作为影后,俞静对这一点很有发言权。  

她跟两地的青年演员都搭过戏,普遍感觉就是韩国青年演员演技更好。  

哪怕同样都是科班出身,差距依旧存在,  

这跟韩国那边浓厚的话剧氛围其实是有一定关系的。  

首尔的大学路有大大小小近两百个剧场,平均每天上演的各种舞台剧超过600  

场,而且场均上座率达到了60。  

这种夸张的市场资料支撑起了韩国繁荣的话剧产业韩国很多青年演员都是从小剧场走出来的,从大学社团开始他们就有了大量演出经验,白积月累转战荧幕也更从容。  

这些恰好是国内青年演员最欠缺的积累。  

并不是说话剧演得好,演戏就一定好。  

演戏要收着,舞台要放开。  

两种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表演经验的积累无疑是有效的,而且两者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有共通之处别的不说,为什麽正规学习表演的演员毕业大戏基本都是话剧?  

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话剧才是演员的艺术。  

但哪怕导演再牛逼,你在镜头前演得一坨屎也没用,总归还是演员在镜头前呈现故事。  

这些是需要经验累积的,没有机会接戏的时候舞台也是一种锻链。  

三人倒是无意于对内地青年演员的演技进行深入讨论,林清瑶朝池彻挤了挤眼睛,「韩国那边还有十九禁话剧呢,池彻你下次去韩国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真的?」」  

池彻眼睛都亮了,「是我想的那个十九禁吗?」  

「衣服会脱掉那种。」  

发现池彻眼神奇怪,林清瑶赶紧补充道:「我没看过!裴秀雅告诉我的。  

「我不信!除非你下次带我去看。」  

「不信拉倒,我才不去呢。」」  

听着两人的对话,俞静在旁边偷笑。  

有种姐姐看弟弟撩妹的奇怪感觉。  

吃过饭,他们出发去了剧院。  

话剧晚上七点开始,三人提前到场发现门口有互动活动。  

主办方给来观看话剧的观众赠送礼物,池彻扫二维码领了一个塘瓷杯子,就是《活着》背景年代里那种塘瓷盅。  

上面还写着红色标语:毛主席万岁。  

俞静和林清瑶则是扫码领了口罩,她们戴墨镜都被观众给认出来了。  

「静姐,跟我个合影吧。」」  

「林清瑶我是你粉丝!」」  

两人被热情的粉丝缠上合影,池彻又成了背景板,甚至还有人过分到让池彻帮忙拍照。  

池彻不干了!  

眼看有剧场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他溜到一边的活动摊位去凑热闹。  

「凭Vip票可以来领余华老师亲笔签名的书籍哦!仅限前一百名,先到先得。  

听到还有这种好事,池彻果断排队领了一本书。  

正是话剧原着《活着》。  

领到了签名书籍,他乐滋滋的去跟两女会合。  

「还能领书啊?」  

「昂!还有作家签名,我拿回去放书房正好收藏。」  

林清瑶好奇的从池彻手里拿过书看了一眼,「会所?」」  

「」..—·这是余华!你什麽眼神?」  

池彻翻了个白眼。  

林清瑶吐了吐舌头,「我当时知道是余华,可是他写得也太像会所了。」  

俞静好奇的看了一眼,「还真有点像。」  

池彻本来还不觉得,眼见静姐也这麽说,他仔细打量发现还真是越看越像会所俩字。  

余华老师发型像潦草小狗就算了,怎麽签名也这麽潦草?  

三人从二楼通道进场。  

池彻特意买的包厢票,避免静姐跟傻瑶太过惹眼。  

包厢人少而且座位相对散开,小声交流也不怕影响别人。  

在三人的闲聊中演出开始。  

虽然有演技的加成,但池彻还真对话剧不太了解,系统并没有给他相关的知识。  

他看得很专心,偶尔小声向静姐求教。  

「他们表演是不是太用力了啊?」  

「话剧是这样的,观众隔得远很难看清舞台细节,他们就需要用更加明显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所以很多地方看着会有些夸张。」,  

转眼看到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