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战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想想两天前开始,从船只故障几率、到能耗,再到士气、士兵睡眠踏实程度…全都开始向“倒霉”的一面发展!  

甘宁也已经猜到了什么…  

毕竟对于郭嘉的能力,楚国的谋士团也是早有分析的。  

“凭空削弱了两成战力吧?这个强度…看来魏国的‘鬼谋’已经做好准备要做鬼了!”甘宁已经判断了出来。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甘宁要与魏国水军决战的信念。  

单纯从这一场胜负的角度来说,或许拖几天等郭嘉自己暴毙才是最好的,然而从大战略上来说,甘宁其实对眼下的状况求之不得!  

现在双方的差距,固然被缩小了一些,然而了解一些郭嘉能力的负面效果的甘宁,十分清楚在之后的几天里,魏军必然会选择与楚国海军决战。  

毕其功于一役…  

不仅是郭嘉的愿望,也是甘宁、或者说是楚国想要看到的!  

如果拖到郭嘉暴毙的话,眼下这支魏国朝野上下、拼凑出来的水军,必然会谨慎起来,到时即使能胜,万一人家就地解散开来怎么办?  

一旦将对方打得化整为零,楚国也要感觉头疼数量的确太多!  

尤其是其中还有不少门阀的私贩船…  

平时可难有这种将这些阴沟里的老鼠,全部一网打尽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在甘宁看来…双方的差距缩小?  

的确缩小了,但缩小之后,同样有本质上的差距!  

故而“大决战”成了双方的共同意志,一场海上大战就此展开…  

只是刚刚展开不到半天,双方船只都接近、或是已经进入交战海域后,郭嘉就开始后悔、甚至后悔到迷茫。  

远处足有半里地长,似乎还包裹了钢铁的巨舰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这种东西还能航行?  

而且…楚军的火炮,在情报中没有比霹雳车恐怖这么多吧?  

没错,此时楚国唯一的铁甲大舰“人之初”号,已经出现在了郭嘉用肉眼也能看清的范围内。  

计算了一下距离和长度之后,郭嘉甚至怀疑自己是看到了海市蜃楼。  

并且此时最令魏国水军哭爹喊娘的,还并不是远处没有接触的超级巨无霸,而是近处这些战列舰、炮舰以及护卫艇、杆雷艇…  

因为舰载火炮口径更大,故而射程完全超过了在汉中军情中,出现的那些强拆阳平关的山炮。  

更要命的是,楚国海军的炮舰上,还准备了一部分的“开花弹”!  

工部这几年里,已经解决了延迟引爆的问题,使用外面有刻度、中间填充了火药通道的锥形木管,来对开花弹内的火药进行引爆。  

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发射炮弹时的火药热量,会直接引燃木管内压实的火药,可以通过截断木管,来实现延迟时间的调节。  

在另一个世界的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一种很简单,但却使用了很久的技术…  

楚国在开花弹上,“科技”明显是相对落后的,不过将火力宣泄在仍使用霹雳车作为主武器的魏国战舰上,依旧有殴打小学的嫌疑。  

哪怕因为郭嘉的“奇佐鬼谋”的原因,本就不稳定的开花弹,炸膛率更高了不少,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毕竟霹雳车与大口径舰载火炮的射程差距就不提,霹雳车的石弹,与开花弹的作用,也相差太多。  

对于炮舰来说,即使倒霉的被命中,也最多损毁些甲板上的建筑,打在装甲上那就算“未命中”,而对于魏国的战舰来说…  

开花弹在甲板上炸开,运气不好就要直接炸穿漏水,如果刚好炸在船侧,那除非是运气极好,否则直接进入沉船倒计时!  

至于密密麻麻的小船,楚国根本就不搭理…  

仗着水性好,要凿船的水鬼部队,更是给眼神都不看!电脑端::/  

魏国靠着改良的霹雳车以及风帆技术,都已经摸索出了战列线战术的雏形,何况是动力比魏国更先进、战略也只会更领先的楚国海军?  

战列舰分别带队,炮舰跟上,拉出战列线…  

用陆战的说法,就是摆出“一字长蛇阵”,一边“擦”着敌军阵列行驶,一边用船舷上的火炮招呼。  

接舷?接什么舷?  

且不说速度问题,那些五六人、十几人的走轲小船的体积,仅仅是靠近战列线,哪怕不被火炮击中,也有被战舰水流卷进去的危险…  

至于想要脱离战场、另开战列角度的魏国主舰,也有游走在周围的杆雷艇招呼。  

杆雷艇也有魏军主舰的一半长,而且还有和船长差不多的“杆”,杆上装有滑道等机关,可以向前端放“雷”高爆的那种。  

相比于火炮,杆雷艇这应该算是撞角的强化。  

虽说危险系数很高,但每每“杆”撞上之后,直接引爆炸药,一下一艘主舰木质战舰在这东西面前,只要撞上就绝无幸存!  

比起命中率不高的火炮,杆雷艇无疑是很“爽快”的战艇。  

另外护卫艇上,除了小些的舰载火炮之外,也有手动杆魏军的小船,基本只能争取接舷保护战列首尾的护卫艇。  

不过每每接近时,都有装了手雷滑道的的长杆捅过来,一下一船“小朋友”不成问题。  

最初看到楚国直接摆了三个“一字长蛇阵”的时候,郭嘉先是不解,接着恍然大悟。手机端::  

因为海战本就是起步阶段,魏国水军也在摸索,改良霹雳车的威力,已经令其有战列线战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