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诈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魏延看着被押上来的甘冒,直接问道:“你可愿降?”  

“我…我甘冒系出名门,岂能轻易投降楚国?”甘冒小心翼翼,不敢用力过猛的表演着,甚至都没有叫敌人什么蔑称。咚咚毕竟…魏延看起来太年轻,令甘冒担心他冲动!  

不过甘冒这显然是小瞧了魏延,怎么可能看不出他的意思?  

好生配合着劝了两句之后,甘冒也借驴下坡的答应投降。  

“甘将军能够为益州百姓考虑,愿意弃暗投明,着实是幸事!相信甘都督知道,也会很欣慰…”魏延一副欣慰的样子。  

而甘冒则是赧然道:“我之前只知道忠于蜀侯,却忘了不负苍生,着实惭愧,幸得将军开解…我愿为将军,再立一功!”说着有了些精神。  

“哦?甘将军有何高见?”魏延顺势问道。  

“之前那吴贼得知楚国天兵压境,曾派人送信,想要通知严太守,现在…想来已经过了鱼复城!不过白帝城的情况,鱼复应该还不清楚,将军若是信得过在下,可以现在与我奔袭鱼复、我愿助将军诈开城门!”甘冒情真意切的说道。  

白帝城的情况,的确应该没传的那么快,毕竟甘冒从一开始就没有派人送信。  

魏延也算看了出来…  

甘都督的脾气,可能真的有些家风的因素。  

这甘冒本事平平,不过一方面投降、演戏起来,眼睛都不眨,另一方面…却也敢功劳,去为楚军诈城?  

“也好!你先做我的营长,到时本副师长与你同往…对了,以后注意称呼,不是私下里,不要一口一个‘将军’,公事上要称呼军中职位!”魏延特地和甘冒强调道。  

“是!魏师长!”甘冒立刻说道。  

“恩?恩…”魏延点了点头,没有强调自己的“副”。  

既然是要诈城,那自然是宜快不宜迟。  

否则如果甘冒被俘的消息传回去,谁都知道他是降了!  

虽然没有谁专门送信,但毕竟有“溃军”存在,消息还是会以一个比较慢的速度传播的。  

故而魏延是一面派人快马通知瞿塘关,一面带着自己直属的二团下的一营和二营,改换成益州败军的穿着,将士除了能贴身藏住的楚刀、还有能穿在衣服内的内胸甲之外,什么多余的都不带,混在甘冒和他的部曲身边。咚咚其他两个团,则是在后面缓缓压上,一路赶往鱼复城!  

无线电还没有出现,通讯还有很大迟滞性,自然独自领兵的将领,在战时也就必须要有一定临阵决断之权。  

以魏延的级别,只要确有派人全力赶回去送信,那就不算是违反军规!  

鱼复县,是益州在瞿塘峡西侧的第一个县,理论上白帝城、瞿塘关,也都是鱼复县的附属军城、关隘。  

只是因为夔门一带的地势,所以单独驻军,并不受鱼复县的命令…  

这方面其实楚国做的更彻底,军队都是与地方官吏不同的系统,除非一些特殊的郡县,特地将军方长官,也任命为太守、或是假节钺辖制地方官吏之外,否则两者默认为并不相交的两条线。  

县令能够命令的,只有常驻的守备军,一般也就是几百人,负责协调县内的治安,这部分守备军,据说在改制之后,甚至会从枢密院剥离出去,而城卫一样,转由刑部负责。  

与此同时,哪怕是一个四征将军,驻扎在县中,只要没有调令、没有特地假节钺,理论上也命令不动一个县令,只在敌军戒备范围内时,能接管郡县中防务。  

真的出现敌军攻城,理论上也是正规军来抵挡,守备军守得一般是土匪山贼,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守军”。  

甚至现在规模稍微大些的土匪山贼,都有正规军抢着要上!  

对于这些守备军来如果敌人真的强大,正规军已经败了、或是来不及赶到,他们可以在保证民众安全的情况下投降。  

相比之下,其他诸侯麾下,各县的守备军就是守军,防御敌军也是他们的任务,比如…现在的鱼复县!  

鱼复的县令张平,出身巴郡南充国县张氏,虽然不是鱼复县本地人,但也是同郡,而且距离不远。  

听说了楚国有用兵迹象的时候,张平就已经惴惴不安,连忙将守军全都调动起来。  

本来还想要坚壁清野,但是转念一想,万一军队出去收拢百姓、坏掉田地的时候,楚军杀过来了呢?  

行动力严重不足的张平,想想便放弃了。  

原本张平还能幻想一下,对瞿塘峡的险要,报以充分的想象力只要瞿塘关能守住半个月,严太守的援军应该也就到了的…  

然而就在上午,张平收到了吴景战败、瞿塘关一战而破的消息。  

张平得知消息之后,恨不得马上将城门用土石堵死,连忙派守军到附近挖土掘石!  

不过,中午土石运回来之后,张平又是转念一想…  

万一之后土石封门,反而耽误了我自己逃走呢?  

于是,将土石不明所以在城门边,垒了个土山…  

说实话,魏延见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也一阵疑惑什么意思?这是要勾引我上这小土山?  

虽然远没有城墙高,也就一半左右,但是…如果顺着土山冲上去的话,相当于城墙矮了一半啊!  

守军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  

“莫非是疑兵之计?甘营长,这张县令真的不通军务?”魏延疑惑道。  

“师长,据我所知,张氏虽有兵法传承,但张平应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