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献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华卿一路受累了!”刘协感概的扶起了华歆。  

此时正是在许都城门外,刘协和文武百官、包括曹操,专门在此迎接送还玉玺的华歆。  

当然,理论上是迎接“传国玉玺”,而不是迎接华歆。  

“臣下奉大将军之命,为送我大汉之神器而来,荣耀之至,怎么会辛苦。”华歆感情饱满的说道。  

“哈哈哈,华大人这不居功的性子,倒是很像你们大将军。”  

只见就走在天子身旁,不过隐隐有所隔阂的背头男子,这时畅笑着说道。  

“丞相说笑了,我家主公是真的有功不居,而我…”华歆虽是第一次见,但也能看出这位的身份。  

不等华歆说完,只见刘协身后,腆胸迭肚的晃出来一位圆脸小胡子中年人,打断道:“华大人此言差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万民只有一位主公,就是当今陛下,我等是汉家,不知你家是哪一家?”  

华歆闻言一愣,特地在他脖子上看了看,心里暗道:你脖子也不长啊?  

“国舅!不得无礼。”刘协呵斥道。  

华歆心思一转也明白过来,此人应该就是董承——华歆一路上也是做了功课的,虽然朝廷里还有一位伏国舅,但从性情上来说,显然没有这么张扬。  

董承原本是牛辅的部将,而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也就是说…董承本来是凉州军阀一系的。  

本来这是最不容易被刘协接受的身份,但是董承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董太后的侄子——董太后是指灵帝的母亲,也就是刘协的祖母,而且刘协还是董太后养大的。  

董承的这一层与皇室的关系,令他更容易被刘协接受,也正是因此,贾诩当初为刘协谋划的时候,才选择董承策反。  

果然董承最终成为刘协脱困关中的关键人物,更加获得刘协的信任,而且董承的女儿,也是嫁给了刘协。  

不过董承对刘协,很难说是忠心,却也不能说是不忠…  

若说是不忠,董承的确并无二心,只是…董承的忠心,并不是希望刘协、希望汉室越来越好,而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  

明明都是四面楚歌的时候,董承却还是巴不得全天下就自己一个忠臣,刘协最好只信任自己一个,之后他就可以大有作为…  

现在听到刘协居然训斥自己,董承顿时心中一急——莫非有人进我的谗言?  

旋即,董承精准的看向刘艾,而刘艾…继续看着刘协和华歆,根本不搭理他。  

“不错,大喜的日子,董国舅这么紧张做什么?何况…不知国舅当初怎么称呼牛辅、董卓啊?”曹操哂笑道。  

丝毫不顾刘协和董承,已经青紫的脸色。  

刘艾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雷公断桥”、“天公扫径”这种事情,但是刘艾内心深处,是不相信所谓天象、或者说不相信这异象真的能代表天象!  

在场不止他一位有这种想法,毕竟在顶级谋臣智者中,会无脑相信天象的,本来就是少数,只是…他们信不信无所谓,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向其他人解释。  

“宫中已经备宴,华卿随朕同行吧。”刘协因为曹操的打岔,有些冷淡下来的说道。  

“且慢…陛下,如今已经得见陛下天颜,传国神器断没有留在臣下手中的道理,请陛下先收回神器,臣下才敢随陛下赴宴。”华歆说着取来玉玺。  

原本华歆推拒,刘协还以为他要以退为进,为他自己、或者为白图求什么好处,然而之后听到华歆的话,刘协感动的眼泪都要下来。  

“华司部不必着急,之后自然进献玉玺的机会。”曹操再次直接插口,完全不顾现在华歆正在对刘协说话,而且故意称呼华歆在大将军府的属官官职。  

甚至向侧面踏出一步,隐隐挡住刘协,一时间周围的群臣与侍卫,似乎也感觉到了场面的凝滞,有些紧张了起来。  

尤其站在外围,隐隐与朝中百官、与丞相府诸幕僚,都有些隔阂的刘备,这时目光灼灼的盯着曹操看了一眼,之后马上又敛去了眼神。  

宫中准备好的,的确不仅是宴席,还有交接传国玉玺的礼仪——这种事情,其实没什么固定的礼仪,毕竟玉玺一直是代代传的,地方诸侯截获玉玺、进献给天子,这属于意外。  

只是曹操还是准备了一出,这本身就令刘协分外不爽。  

他自然不会知道,这还是郭嘉的建议,目的是将玉玺回归后,将汉室增长的气运,尽可能的“截获”,并且…还一举数得。  

“丞相有所不知,大将军来时嘱咐过臣下,若是见到陛下,定要将玉玺第一时间奉上。”华歆说着直接将玉玺捧在手中,高举过头,向刘协行了个大礼。  

此时华歆摆出一定要天子接过的架势,倒是令曹操的布置白费——如果来者只是碰巧获得玉玺之人,曹操甚至敢直接自己代刘协接过玉玺。  

虽然最后肯定要再扭头交给刘协,但是这一接,就可以进一步打压刘协的声望、震慑群臣,同时也观察朝臣中,谁是隐藏的汉室死忠、谁可以威逼利诱。  

而对于郭嘉来说,这种“仪式”有助于曹操“消化”汉室的气运。  

演义中曹操甚至在许田围猎时,故意借汉天子的礼弓礼箭,射杀了一头鹿,在百官看到鹿被天子礼箭射死,前来为天子庆的时候,曹操直接策马出来接受大家的欢呼…此事也正是发生在建安四年。  

当时在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正是丞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