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抛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啊!爹,你怎么来了?大伯刚刚还找你呢…”黄月英刚回鄂城,就被黄承彦堵了个正着。  

只见黄承彦虽然五十多岁,但看起来只是微微中年的面相,只是发色有些枯黄,同时身材精瘦,却很有精神的样子。  

不过…双眼直愣愣的眼神,令人感觉精神健烁的同时,也令人本能的感觉——这老头的性格肯定很不好搞!  

“那就让他找去,现在是我在找你。”黄承彦不为所动。  

黄月英闻言撇了撇嘴道:“爹,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  

“本来还不确定,结果在鄂城发现那些工坊,居然在接无羽木箭的单子…”黄承彦说道。  

鄂城没有流水线做工的基础,黄祖也不想让连弩的制作方式在民间流通,但是却将弩箭的制作,强制摊派给了民间工坊。  

使用弩来射箭,一般需要薄竹片做“箭羽”,或者不使用箭羽,前者工艺成本高,后者以为弹道不稳而影响射程。  

而黄月英的连弩,因为要将数支弩箭,一同压进机匣里,所以必须使用没有“箭羽”的光杆木箭,而且形制比一般的弩箭更短小,辨识度很高,所以黄承彦一眼就认了出来。  

之前哪怕是黄月英也不知道,鄂城中的民间工坊,还有一家的背后老板是黄承彦,因此被他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糊涂!你以为用你的那些小聪明,就能够改变大势吗?”黄承彦呵斥道。  

“但是孙策这次是为了向大伯报仇才来的…”黄月英显然也并不是想要帮助江夏、帮助荆州,只是不想她大伯兵败。  

其他人兵败,只要不是当场战死,多半还有活路,但为了复仇而来的孙策,不会给黄祖任何生路。  

“从他截击孙坚…不,应该说从他在乱世中,还要出头做这江夏太守、割据一方开始,就应该有这种觉悟。”黄承彦说着摇了摇头。  

“好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你不必多牵扯,随为父回南阳吧。”黄承彦接着说道。  

“不去。”黄月英没什么挣扎,直接拒绝道。  

“你…别任性,这次为父可是从庞德公那里,寻到了一位难得的逸才,定能配得上你。”黄承彦有些自得的说道。  

“再说吧,暂时不想回去。”黄月英满不在乎的说道。  

“为父也不曾逼迫你什么,至少回去瞧瞧,而且…留在江夏,不好。”黄承彦说着,背后两名人高马大的家将,这时也对黄月英露出无奈与讨好的神色,往前靠近了两步。  

而黄月英二话不说,撸起了袖子…  

只见黄月英贴着胳膊,带着的某种金属与木制混合的“护臂”,一阵机括声中,护臂两侧弹出了弩臂,甚至…前面露出了箭尖儿,摆出一副“我只是活动活动手腕”的样子。  

两名家将见状,左顾右盼的退缩了回去。  

“为父从小让你看那些墨家的东西,真是个错误。”黄承彦忿忿的说道。  

“不,是小姨给我看的,我小时候你根本不在家!”黄月英毫不留情的拆穿道。  

“咳咳…好吧,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黄承彦气急状离开。  

不过在转身的同时,嘴角却流露出笑意,一旁家将这时小声说道:“月英小姐的脾气,和东家您年轻时真像。”  

黄承彦瞥了他一眼,没搭理这刚刚怂掉的家将。  

另一方面,江夏水军大败的消息传出之后,刘表第一时间想到的,果然并不是援助,而是…派蔡瑁和文聘,接管了西陵!  

西陵是江夏北部的大县,位于长江以北,如果说沔口、夏口这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是江夏的东西屏障的话,那么西陵就是江夏的南北之分。  

历史上陆逊、陆抗父子,都曾在此镇守,防备已经坐拥南郡、南阳的曹魏。  

此时刘表先一步派蔡瑁、文聘前来,目的再明显不过——只要守住西陵,则即便江夏的长江天险不在,南部被占据,也可以扼制大将军府向北的攻势,保住南郡。  

其实也正如黄祖所料…  

对于南郡世家的代表,刘表一直与其都只是心照不宣的“合作”,黄祖也向来是听调不听宣。  

如果黄祖能够和孙策打得有来有回,刘表说不定会在后面添添乱,如果黄祖处于下风,刘表肯定会进行支援,但是…  

一旦黄祖手中的力量被消耗殆尽,那刘表只会放弃他,就像现在…直接收回江夏北部,也并不担心、或者说是不在乎黄祖的不满。  

没了江夏水军,黄祖就只是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前任”而已。  

蔡瑁是刘表的小舅子,也就是蔡讽之子、蔡霜之弟,此时蔡瑁也还不到三十岁,哪怕武力一般,相貌也并不显得油腻。  

文聘则是荆州军中的少壮派,与蔡氏关系很近,而且本身也很有才能,在五年前、鎏金战甲还没有现在这么常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鎏金。  

如今蔡霜已经为刘表生育幼子,名琮,虽然才刚刚六岁,但是谁都知道,只要蔡霜还活着,她就将是南郡士族与刘表之间重要的团结纽带,而南郡士族也会全力支持刘琮。  

内有蔡霜,外有南郡士族,刘琮哪怕才六岁,也依旧令他哥哥刘琦,很有危机感!  

毕竟刘琦的母亲早亡,而蔡霜是续弦给刘表,名分自然是正妻、刘琮也是嫡子。  

期间旁人不知,但白图看到荆州的基本情况时,却知道关于刘琮这一节,显然城姬世界的情况,更接近于“演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