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特产邬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哎。”白图在案前,杵着头、揉着太阳穴,似乎在头疼着什么。  

“想什么呢?还是那些打井的东西?”吕玲绮忍不住问道。  

“那些?那些我已经提供了大体思路,其他交给工匠就可以。我是在头疼…头疼那些世家豪强的事情。”白图无奈的说道。  

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容易有大宗族出现,而江东在之前的数百年里,就满足这一条件。  

别看江东人口相比于中原不多,但是士族的实力却很强,江东四大望族张、朱、陆、顾,各个都是拥有“宗姬”的存在——宗姬也是异姬的一种,并非城姬,由一个宗族所有。  

天下拥有宗姬的家族,不超过十家,而江东就挤了四个…  

终于击退袁术,得以展望一下江东的白图,看了各地的报告之后,感觉分外头疼。  

四大望族且不说,其他诸如虞氏、魏氏,还有之前孙氏、周氏…一流世家也有不少。  

甚至江东地区那些算不上世家的地方豪强,都会格外的“难缠”。  

所谓地方豪强,也就是指在那些广聚食客、大量拥田,亦或是壕商巨富,但是在官场上没什么太拿得出手的人物的地方势力。  

徐州糜氏,家仆如云,良田千顷…就属于豪强。  

寒门则一般是耕读传家,家里也出过官员、但没什么高官的宗族,相比于寒门,地方豪强更“壕”,但在官场上影响力可能还不如寒门。  

因为普遍不如豪强那么“壕”,更比不了世家,所以寒门出身往往对宗族的私心会小一些——毕竟全家也就几十张嘴,甚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江东的世家豪强之累,到了什么程度?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邬堡,也就是民间抱团自卫的建筑,和中世纪的城堡类似。  

这东西是在王莽之乱时兴起的,也就是民间以宗族、乡里为单位,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一种建筑,寻常乱军都不会啃这种难啃还没肉的骨头。  

东汉建立后,朝廷下令拆除邬堡,但在中原地区,也屡禁不止,尤其是像现在这乱世再临的时候。  

而像是在江东,这邬堡更是大行其道,历史上连孙权最初的“治所”,都是在邬堡——他自己管那个叫“铁瓮城”,就在京口,所以也叫京城。  

当时孙权虽然没有称王,但至少也是江东之主,新建一个城作为治所,按说应该繁华一些?  

并不,铁瓮城周长也就数里,最宽的地方两里地,特征是墙够厚、位置易守难攻,还建了瞭望塔、护城沟…就是一规模大些的邬堡!  

直到赤壁之战后,孙权才从邬堡里搬出来,正式迁都到了金陵,也就是“建邺”。  

而在江东,十里八村的地方豪强,也时兴建这东西!  

孙权之所以窝在京口,一方面是畏惧曹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说明了江东的情况有多恶劣,他在赤壁之战前,孙权根本信不过这些世家。  

“邬堡?要不你给我三千…不,一千人!我找个最大的邬堡,打下来给你杀鸡儆猴?”吕玲绮很贴心的说道。  

不过双眼闪动的样子,怎么看都像是兴奋居多。  

对这么暴力的手段,白图自然是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他们在邬堡里,大多并不是为了真的对抗谁,而是为了自保…”  

为何“邬堡”在乱世中,格外令人有安全感?  

真当正规军会攻不下所谓的邬堡?函谷关险不险、潼关险不险…秦国不还是灭亡了!  

之所以邬堡能够在乱世屹立,是因为打他不划算——就像是现在,只要白图能够横扫江东,他们也会正常给白图输送人力、税收,最多藏匿些人口,并不会真的一副“谁也别想管我”的样子。  

乱世之中建起邬堡,无非是想要表达“谁胜我从谁”,今天江东姓袁,他们就把人力粮食给姓袁的,明天姓了白那就给姓白的,只有在触及底线、比如强征大量人力或粮食的时候,他们才会拼命,等什么时候世道太平了,他们自然就愿意走出来。  

因此在乱世的时候,正规军也不愿意和这些邬堡较劲儿,而小股的匪盗,也较不过邬堡。  

“自保?但他们藏匿人口怎么办?”吕玲绮显然也知道这些。  

“所以要让他们出来…”白图说道。  

“那你给我一千兵马试试?”  

“不,你冷静点…这不是暴力能解决的。”白图白眼道。  

“那…我想想。”吕玲绮说着仿佛真的在想。  

白图还觉得有些好笑——吕玲绮在他心里,可不是擅长出主意的。  

“对了,现在有没有哪个世家,是自己放弃了抱团在邬堡的?”吕玲绮说问道“还真有,吴郡的孙氏、吴氏,都放弃邬堡,甚至举族搬迁了。不过,那是因为孙贲的弟弟、吴景的侄子是孙策!”白图说道。  

很简单的道理——两家的族长,也就是孙策的堂兄孙贲、舅舅吴景,已经决定要支持孙策,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所以他们放弃了邬堡,放弃了纵横乡里。  

他们明白,真的参与进了乱世、不再中立,那邬堡就保护不了自己。  

邬堡说白了出工不出力、不被人过度利用的保障,免得被人抽筋剥皮,而当他们真的押了筹码,那自然不需要别人去抽剥,自己就有多大力、使多大力了!  

“那你不是也可以!”吕玲绮说道。  

“哈?你是说…让我挨个去认义父?这不太好吧?”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