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难不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校园卡项目确实是一个大项目,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很多,想要在短时间内表述清楚,并获得骆俊鹏的认可和支持,确实是有点难度的。  

可这难不倒余文钢。  

在前世,他不知洽谈过多少大项目,因此他很清楚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俘获对方的心。  

“院长,我很清楚,校园卡这一项目说起来并不算复杂,但是要想技术实现,并且要想良好地在校园内应用,是有着很多难点的,因此我干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简单讲讲我的思路。”  

他这一开口,立即就得到了骆俊鹏的认同。  

知道难就好!  

骆俊鹏立即就点了点头。  

作为一位大学教授,骆俊鹏当然清楚校园卡业务在大学内的大致应用范畴,因此对于这一块的内容他并不是特别关心。  

他关心的是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而现在,余文钢竟然说要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思路。  

呵呵,讲技术…  

作为一位技术专家,骆俊鹏心想,只要你在技术实现的角度稍稍出现一点瑕疵,我就能立即准确地抓住,从而劝止你终止这一好高骛远的想法!  

骆俊鹏是打定主意来劝止余文钢终止这一不切实际的念头了。  

“就校园卡这一业务而言,要想很好地满足学校、学生的真正需要,从项目的架构上,一开始就必须得定一个很高的目标,那就是数字化校园。”  

余文钢开始描述了。  

他这一开口,就把骆俊鹏给吓了一大跳。  

数字化校园!  

这在这个年代,绝对算是一个非常前卫但也相当冷门的概念,除了少数他这样的专业人士,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一概念的存在。  

事实上,我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有了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  

1994年4月,国家教委就率先组织了全国十所重点大学,来共同承担了重点公益性试验项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示范工程”,开始启动了校园网工程的建设。  

江大就是这十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8年12月,教育部又一连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提议重点建设全国教育资源库,建立大学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就是同一概念。  

因为这一概念实在是太新,就算是江大,也还只是召集了计算机学院、电信院等相关专业院系来围绕这一目标做规划,暂时还没有具体的项目正式推动起来。  

而现在,余文钢一开口,竟然就把校园卡业务和数字化校园挂上了钩,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在大局的把握上并不盲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卡业务绝对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最起码从项目架构的角度上来说,余文钢的出发点是跟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思路相吻合的。  

当然,起点越高,就有可能摔得更惨。  

骆俊鹏决定先就这一角度来跟余文钢好好探讨一番。  

他先抬起手腕看了看表。  

从时间上来说,第三节课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按理说,余文钢应该终止谈话,赶回去教室上课。  

但骆俊鹏不管那么多了。  

他立即就同张高阳说:“小张老师,你去一下通一班教室,给小余请个假,就说我跟他有要事要谈。”  

张高阳:“…”  

这算是奉旨翘课吗?  

原本听得正起劲的他,对于突然被派去跑腿,肯定是有些不情愿的,但既然是骆院长发话,他却不得不起身。  

他得尽快跑去将此事搞定,然后再回来听这很可能十分精彩的对话。  

等张高阳出了院长办公室后,骆俊鹏又转向了余文钢:“小余,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是国家在去年才提出来的,因此学校根本就还没建立统一的的信息化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校园卡项目怎样来起步?”  

他问出了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校园网工程等网络通讯系统,也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还包括校园内的消费和金融服务等。  

按照数字化校园的设计要求,以下几点是核心:  

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  

二是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  

三是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四是构建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  

五是建设先进实用的应用支撑系统。  

也就是说,在江大目前尚未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的情况下,余文钢要想开始校园卡项目,就得从零开始,先构建信息系统的雏形,再来开始校园卡项目的开发设计。  

这难度可比在有现成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再来开发校园卡项目要大得多。  

在提出这个问题后,骆俊鹏心想,一旦余文钢的应对稍有差池,稍不符合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他就立即出声制止他,让他暂停这不切实际的项目想法。  

“没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没关系,我先从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入手,有了这套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以后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项目,都可以通过这套身份认证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