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攻心之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头看向苏七月,这位就换上了一副温和的笑容。  

“七月同志,听了你刚刚这番话,似乎对这次演习的对手并不怎么发憷嘛?”  

不等苏七月回答,田松仁接着发问道:“我问你,如果让你来当这个蓝方的总指挥,你会怎么去进行部署?”  

“呃”  

苏七月愣了下,也没将首长这话太当真。  

毕竟,首长现在只是做一个假设,想要自己给出一些建议。  

沉吟片刻,他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不管总部作战部那边最终给出什么样的演习要求,总体兵力和火力的劣势,已经是无法避免了。”  

“就算最终演习放在了对我们c军区相对有利的高原地区,这个劣势也是客观存在的。”  

苏七月顿了顿,接着道:“想要一点点将这些劣势给弥补回来,首先就要在软实力上做文章…”  

听到这里,田松仁就煞有介事地点了点头。  

坐在他左手边副参谋长王忠奇这个时候问了一句话。  

“七月同志,你说的软实力,是指哪些方面?”  

田松仁闻言,也附和地说道:“王副参谋长说的没错,七月你讲得具体一点。”  

面对两位首长的发问,苏七月很快做出了解释。  

“军事方面的软实力,一般来说就是精神力,动员力,心理因素这些东西。”  

苏七月一五一十地讲述道:“从精神力层面来说,大家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动员力方面,也相差无几。”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心理战了。”  

“心理战?”王忠奇皱着眉头确认道。  

显然,这位王副参谋长并不觉得心理战在这种演习上能起到多大作用。  

苏七月肯定地点了点头:“是的,首长。”  

“心理战,其实并不一定是击穿敌人心中的防线,让对方崩溃。事实上,面对两大军区四支甲类部队这样的强敌,从心理上压制住对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利用的点…”  

“比如说,上了战场之后,两大军区四支部队谁来当主力,谁来辅助进攻?如果我们在进攻的时候,故意找理论上的硬茬去攻击,那会对其他三支部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听着苏七月这番言语,王忠奇慢慢回过味来。  

确实如这个年轻人所言,我军这些主力部队都对自己有着极强的信心。  

即便是同一阵线,大家肯定也是谁都不服谁。  

如果己方真的故意漏掉容易对付的一支部队,去攻击那些实力更强的,各支部队肯定因此有心理波动。  

被影响之后,那些纸面实力更加强大的部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肯定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发挥。  

只要他们生出了这样的想法,那就算“攻心”成功了一半。  

当然了,具体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  

得真正上了战场,才能去做出筹划。  

但是这个苏七月能在大家都没想到的时候,就预见到这一点,其思路之敏捷是毋庸置疑的。  

就在王忠奇暗暗感慨的时候,苏七月又说出了另一番话。  

“软实力包括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演习场所确定之后,会不会有群众?人和问题,也会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因素…”  

听到这里,与会的干部们中就有很多人暗暗点头。  

“对啊,这个确实有道理!”  

范天雷忍不住琢磨道,“人民群众如果能够发动起来,那带来的效应绝对是不可估量的。”  

他早年担任狼牙中队长的时候,又一次执行任务受了重伤。  

当时就是被一个村民给救了性命,然后才顺利协助战友们完成了任务。  

所以他对人民群众能量的强大,是非常认同的。  

在大家暗自琢磨的时候,苏七月最后说出了一番话。  

“其实,我们在讨论能否‘以弱胜强’之前,首先要定义一下弱、强和胜这几个概念。”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以弱胜强’意思是‘看起来更弱的一方战胜了看起来强大的一方。’——这件事的本质是我们没有分清楚孰强孰弱,而不是真正弱势一方取胜。  

“如果只考虑士兵的多寡,不考虑将领的谋略,那么判断强弱就会失真;如果只考虑舰艇和技术装备的多少,不考虑训练和光学设备,那么判断强弱就会失误。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战场双方的强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即便是任何方面看上去都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同样会有它的取胜之机。”  

苏七月目光炯炯地解释道:“现代战争尤其是当代战争,更加容易以弱胜强。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缺乏判定当代部队强弱的标准。”  

“没人直到哪个技术才是下一个时代的敲门砖,也没有人知道哪个新战术理念将会带来革新,强弱的判断更加不准确了,所以我们潜意识中的‘以弱胜强’就更容易出现。”  

“这种事情,其实在大量存在的。远到老美军方断言英军不可能夺回马岛,结果伍德沃德顶住伤亡强行登陆;”  

“近到老伊相信自己强大地面部队可以驱逐联合国军,结果没能坚持两个月,就被重装坦克部队开进了巴格达。”  

苏七月最后总结道:“我个人的看法是:弱之可以胜强。理由是数字化、信息化作战方式的大幕开启之后,我们很难预言什么要素才能真正决定战争胜利。”  

“这些不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