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朝廷的谋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等是玄门,但更是神州百姓,眼下人道变革将至,若再不收敛,恐有大祸,所以我梅山教赞成此事?”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愕然。  

“唐老九,你脑子坏了?”  

“就是,说的什么胡话!”  

有人忍不住呵斥道。  

梅山?  

看着那矮胖中年人,李衍也有些诧异。  

他来青城的路上,蜀中神拳会会长邹少海,托人快马而来,送了一封信。  

来信的目的,是说情。  

梅山出名的捉妖人唐凌,因为替妹子报仇,跟无相公子搅在一起,还当街用火器杀人,事后被御史王大人关押在重庆大牢。  

唐家在梅山是个大势力,邹少海让他有能力的话帮一把,既能得些好处,也能卖个人情。  

唐凌那人,李衍打过交道。  

虽说脑袋一根筋,却不是大奸大恶之辈,思谋再三,已决定帮忙。  

然而,梅山的人来青城后,却没有找他。  

李衍心中疑惑,却也顾不上多想。  

这突然发难…  

李衍偷偷瞥了一眼裴大人。  

二人多半是达成了交易!  

果然,面对众人的责难,那梅山唐老九毫无惧色,反而振振有词道:“裴侍郎所言‘协力’,非是吞并。玄门护地脉,朝廷安民生,本无冲突。”  

“九鼎若落于妖邪之手,必引地动山崩、生灵涂炭,届时玄门亦难独善其身…”  

这些话是没错,但却是在转移话题。  

毕竟众人也没说不同意九鼎之事。  

然而,唐老九却根本不给他们驳斥的机会,大义凛然拱手道:“神州劫难,我梅山责无旁贷,不仅同意此事,还会派弟子前往军中效命!”  

事到如今,终于图穷匕见。  

大殿内的众人,也反应过来。  

有人气笑了,  

有人微微摇头。  

梅山法教,想更进一步,成为玄门正教!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新式火器出,梅山法教是第一个研究出火器术法的教派,而且目前还是唯一的。  

许多人猜测,与他们的猎人传承有关。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在这次人道变革中,拥有气运者,自然要趁着机会冲一把。  

梅山也并非齐心协力。  

他们分上洞、中洞和下洞,号称三洞梅山,还有散落各地的水师、家族传承。  

成为玄门正教,统合所有力量,实力便会一跃而起,成为排名靠前的大教!  

而且,梅山立足湘西,朝廷若能将其收服,便能借其力量,辐射镇压神州南部。  

一时间,不少南方法教的人,面色都变得凝重。  

就连青城掌教辰空子也愣了一下。  

掌控国家祭祀,可不是乱来,那是一个萝卜一颗坑,如今早已满员,所以玄门正教的名额才少。  

给了梅山,要拿谁的…  

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  

兵部!  

军中亦有兵修,但只是强在个人战力和用兵之道,并无人专门掌控祭祀。  

而军中常祭祀兵主蚩尤,梅山法教的来源,亦与其有关,还都擅长新式火器…  

气运啊。  

辰空子心中暗叹,再无半点犹豫,直接开口道:“我青城山,赞同朝廷之策。”  

“我武当也赞同。”  

“斗姆院赞同…”  

这些都是太玄正教的主要力量,几乎是在辰空子答应的同时,他们便纷纷赞同。  

裴宗悌自然也都找过他们。  

但这些人和辰空子态度一样,都在观望。  

他们都不是傻子,但梅山一家,或许不算什么,但有了朝廷支持,针对修士的火器术法和人员,恐怕很快就会出现。  

大势已定,若继续耗着,难免会得罪朝廷。  

一时间,大殿内寂静无声。  

谁也没料到,局势竟变成这样。  

而礼部侍郎裴宗悌,也终于放下茶杯,抬起了头,面色平静道:“梅山法教渊源流长,如此心存天下,陛下定会欢喜,山门大庆之日,宗人府会前往贺礼。”  

说罢,又转头看向大殿众人,坦然道:“本官乃儒教弟子,亦是玄门中人,诸位需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陛下曾说过,玄门之力为正亦可为邪,路该怎么走,还要看诸位选择。”  

“既然无人反对,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衍深深看了裴宗悌一眼。  

不愧是掌管玄祭司之人。  

心机深沉,手段也着实厉害。  

唯一不清楚的是,  

这规矩会有多少人遵守…  

青城玄门大会,令不少人心事重重。  

当日,便有各种灵鸟信鸽飞离。  

朝廷的规矩变得严苛、梅山法教图谋正教之位,太玄正教和儒教以及佛门赞同,此事已不可逆转。  

他们的许多计划,也必须随之调整。  

毕竟都知道,出头鸟肯定最惨。  

虽说如此,但开窖大会还依旧进行。  

次日,便是宝窖开启之日。  

寅时刚过,丈人峰峭壁上,便再次开启法坛,众多青城道人诵经,布阵,安抚地炁。  

宝窖相当于在地脉灵窍内造个冰窖,借地脉灵炁滋养,自宋朝至今,恐怕早与地脉相连。  

开窖便相当于破开地脉。  

一个不小心,便会造成地龙翻身。  

最坏的结果,甚至会弄出妖眚之炁。  

好在,法事顺利进行。  

待到巳时,一名名青城弟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