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伤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顾瑶酝酿好的情绪再一次被顾四爷破坏殆尽!  

当庭之人谁不知道东平伯爵请户部官吏吃喝,是为快一点拿回手下兵役的银两。  

同东平伯的俸禄没有任何关系!  

顾家有顾四爷这个浪荡纨绔子弟,就不想方设法赚银子吗?  

不过顾家要比东平伯府银子多一点。  

并非伯府就比没有爵位的人家有银子,顾家出了在吏部坐镇多年的顾清,官场上迎来送往的节礼怕是没少收。  

即便顾清清正廉明,赚钱的营生还能少了顾家一份?  

倘若顾瑶是顾清的女儿,东平伯世子绝不敢因为报恩就同顾瑶退亲。  

还是因为顾四爷本身权势不足。  

当初顾家怎就没把顾瑶记在无子无女的顾清名下?!  

京城有不少勋贵人家都做过这样的事,只为出嫁女更体面一点。  

女孩子记名更简单,也不涉及财产和嗣子之名。  

顾四爷继续道:“陛下,臣发誓见到过东平伯爵向户部官吏行贿。”  

“你可还记得官吏的名字?除了东平伯外还有谁?”  

隆庆帝笑容渐渐敛去,户部吏部以及刑部是隆庆帝最看重的几个部门。  

涉及到他江山的稳定。  

即便他对臣子多有纵容宽和,也不会纵容行贿受贿的事情明晃晃的发生。  

旁人看向顾四爷的目光多了几分不知死活!  

也有人悄悄瞄着冠世侯陆铮!  

顾四爷琢磨了一会,说道:“臣只觉得那些官员眼熟,毕竟臣不是户部的人,也没同他们正式见过,不大认识的人,臣不敢胡说。”  

隆庆帝眼底闪过意外之色,没想到顾四爷还有这么认真的一面。  

忠心可嘉!  

虽然顾四爷的才华有限,懂得侍君以诚,这可比颇有才干却总是糊弄欺瞒的臣子强多了。  

便是何大人都多看顾四爷两眼,暗自琢磨顾四爷是运气好?还是他本心看得明白?  

隆庆帝笑着问道:“铮儿,你看此事当如何处置?”  

“彻查东平伯。”陆铮直接表明态度,“臣也是京城近卫指挥使之一,倘若东平伯同户部关系深厚,臣担心臣属下该领到的银子被东平伯截留了,臣可没耐心同户部去打官司,整日请一群小官吃喝。”  

顾瑶感觉众人的目光都不对了。  

谁都知道冠世侯在户部的影响力,户部上下哪敢截留陆铮的银子?  

冠世侯这么说是怕东平伯不死啊。  

京畿近卫正好是隆庆帝的逆鳞,他本身就是通过宫变登基的,最怕他的儿子们效仿自己,因此对几只近卫看管得很严。  

能统领近卫的人都是他绝对心腹!  

虽然东平伯只是小小京城指挥使之一,能调动的人也有限。  

但是隆庆帝决不能对统兵的人有任何的姑息之意。  

他夺宫的经历足以证明一点,不起眼的小人物有时能坏了大事!  

“给锦衣卫指挥使传话,缉拿东平伯,把顾湛所奏东平伯行贿户部的事彻查清楚,任何涉及此案之人,朕准许他便宜行事。”  

“遵旨。”  

隆庆帝身边的大太监连忙走出去,寻找徒子徒孙去给锦衣卫送去皇上的口信。  

因为隆庆帝更信任锦衣卫,对诸多太监颇为防范,使得东厂权势远远赶不上锦衣卫。  

也使得他身边的太监格外老实。  

“陛下英明。”顾四爷再次拜倒,感激涕零。  

英俊的人便是落泪都格外赏心悦目,也显得格外正直真诚。  

隆庆帝嘴角微扬,却道:“你先别忙着对朕歌功颂德,一旦让朕知道你诬陷东平伯,你就给朕再去天牢里待着去。”  

众人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帝王虽是责怪警告,可亲近之意十足。  

诬陷一个世袭伯爵只是去天牢?  

皇上太偏心顾湛了。  

能否从天牢出来,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  

世上还有锦衣卫找不到得证据?  

即便没有确实证据,锦衣卫也可领会上意制造出来足以让东平伯一家问罪的证据。  

以后不能得罪顾四爷!  

这是想明白的人共同的心声。  

东平伯倒霉就倒霉在退婚上头,狠狠落了顾四爷的面子,顾四爷为女儿出气报仇。  

黄灿眼瞎呀,有明艳的顾瑶不娶,非要去报答救命之恩,啧啧,被顾瑶父女两人给弄得家破人亡!  

有几家勋贵同东平伯有几分交情,本该替东平伯解释几句。  

然而他们不敢。  

即便他们敢得罪顾四爷,还敢得罪就坐在皇上身边的陆铮?  

把东平伯请户部官员吃饭的实情讲出来,岂不是在指责冠世侯?  

哪怕往日同东平伯更为要好的人,此时也不由得低头沉默,一声不吭。  

“瑶儿,皇上为你做主了。”  

顾四爷得意洋洋,宛若一只骄傲的孔雀,总算他也保护了女儿,太有面子了。  

顾瑶扯了扯嘴角,“辛苦您了。”  

眼前的一切不是她要的…当然结果是好的。  

以后她的计划中绝对不能忽视顾四爷。  

省得他突然跳出来,让她措手不及。  

可是顾四爷清奇的思路,她还真是没有办法提前预估他的破坏力。  

“你继续,我想继续听下去。”  

陆铮淡淡说道,“倒是比话本有趣,你不是说到王小姐躲到黄灿怀里?”  

她啥时说是怀里了?  

隆庆帝缕了胡须,“朕也觉得挺有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