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何以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不同的是,这一百多名亲兵身上都带着弓箭。

庆国京都禁弩不禁弓,这是尚武的皇族所体现出的自信。

双方对峙。但一直担心着的京都守备秦恒却放下心来,如果先前范闲用言语挤兑住燕小乙,向其发起决斗的邀请,只要燕小乙同意,就算是陛下也无法阻止,那双方定然是你死我活之局。

可是如今的阵势涉及到了监察院与军方地冲突,秦恒便知道这场仗是打不起来了,因为在京都里有无数双眼睛都看着这里。不论是陛下还是主持政务的朝官系统都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庆国称霸天下的基础,就因为这枢密院前的人头轰然倒塌。

果不其然,远处传来叫喊之声,马蹄微乱。

一队身着亮甲的禁军驰马而至,枢密院地处监察院与皇宫之中。这些禁军的反应似乎显得慢了些。但有些明眼人清楚,这是禁军特意留下些时间,让范闲稍微发泄一下心头的怨怒。

禁军代表着皇帝的威严,无人敢于藐视。至少在表面上。

所以当禁军列队穿插,在监察院众人与枢密院兵士分割开来时,没有人表示出反对地意思。

更何况领兵之人乃是大皇子。

大皇子乃是当年征西大帅,与军方关系深密,而如今人人皆知,他与范闲的关系也是相当紧密。

看见是他来调停,场间众人同时舒了口气,深觉陛下英明。这个人选实在是太合适了。

大皇子牵着马缰来到范闲的身边,面上的担忧之色一显即隐,微微点头示意,并没有说什么废话,只是说道:“父皇知道这事了,你先回府养伤吧。”

范闲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沉默着,等待着。他自然是要走的。总不可能在这里与枢密院真地大杀一番,只是他要等的人还没有来齐。

不一时。三名黄门小太监气喘吁吁地从人群外跑了过来,传达了陛下的口谕,表示了对行江南路全权钦差大人遇刺一事的震惊及慰问,对于京都守备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对枢密院众人释出了暗中的提醒与震慑,然后命小范大人立即回府养伤,待朝廷查明此事,再作定断。

再一时,两名身子骨明显不是那么很健康的大臣也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正是舒大学士与胡大学士,这二位门下中书的极品大臣,表示了对范闲的安慰以及对凶徒的无比愤怒。

舒芜是范闲的老熟人,但范闲还是第一次看到胡大学士的模样,发现他比自己想像中还要年轻一些,顶多四十余岁。

范闲坐在马上沉默少许,然后对大皇子说道:“你明白我地,这第一轮的面子够了,我暂时不会发疯。”

大皇子点头,说道:“我送你。”

范闲一牵马缰,在天河大道上打转,将马鞭转交左手,抬起直指枢密院石阶上的军方众人,挥了挥,没有再说什么话。

枢密院军方众人觉得这远远的一鞭,似乎是抽打在自己的脸上。

回到范府,大皇子问了些当时山谷中的具体情形,沉默少许后便离府而去。范闲知道他是要急着回宫,迎接皇帝暴风骤雨般的质询,却也不想提醒他太多,因为这件事情,他自己都还存有许多疑虑。

宫中从太医院里调了三位太医送到了范府,范闲却不用他们,只是让三处的师兄弟们为自己上药疗伤,余毒应该几日后便能袪尽,至于后背处那道凄惨地伤口,却不知道要将养多少天了。

直到此时,躺在自家地温暖的床上,范闲地身体与心神才终于完全放松下来,顿时感觉到了一丝难以抵挡的疲惫。纵使身后还火辣辣的痛着,但依然是抱着枕头沉沉睡了下去。

醒来时,天色已黑,一名丫环出门去端了碗用热水温着地米粥进来,一直守在范闲床边的那位接过米粥,扶着范闲坐了起来,用调羹勺了,细细吹着。缓缓喂着。

范闲吃了一口,抿了抿有些发干的嘴唇,望着身边正小心翼翼地勺着粥的父亲,发现一年不见,父亲的白发更多,皱纹愈深,不知为何,一时间竟觉着心内有些酸楚。

“让您担心了。”

范建没有说话。只是又喂了他几口,才将粥碗放到桌子上,然后平静说道:“当年你要入监察院,我就对你说过,日后一定会有问题。不过……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再说这些也没有什么必要。”

范闲沉默片刻后说道:“我有许多事情想不明白。”

范建温和说道:“说来听听。”

范闲将自己在山谷残车旁的心中疑问全部讲给父亲听了,希望能从这位在朝中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实则根基牢固。手法老道,便是陛下也无法逼退位的父亲大人,给自己一些提醒。

“既然断定是军方动的手。”范建说道:“那就可以分析一下。除京都防御外,我庆国大军共计五路边兵,七路州军,以边兵实力最为强横,叶家定州其一,秦家其一。沧州方面地边兵在燕小乙的控制之中,还有南诏线上一支。州军实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便是这样,其实五路边兵也不是分的如此明显,便如叶秦两家,门生故旧遍布军中,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范闲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而像大皇子往年征西。其实是从五路边兵中抽调而成大军。战事一结,便又归兵于各方。”

范闲沉默少许后说道:“这也是陛下的一个法子。”

“不错。这些将领因为征西之事被提拔至关键部位,便等若是皇族的手脚,却不是叶秦二家能指使得动的,如此一来,五路边军,没有哪一家可以单独控制。”

很奇妙,遇着范闲遇刺如此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