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内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煌问询,其他人竖起耳朵,悄悄地聆听。  

卜今微笑回答,“一个认识的人…”  

…废话嘛。  

众人有些失望,无奈一笑。  

卜今不想说,大家还能强迫不成?算了,一会儿人请来了,肯定能够看出端倪。  

大巴缓缓前行,又经过几个红绿灯路口,就顺利抵达图书馆。  

一行人下车,在图书馆人员的热情引请下,进入了大堂,开始了参观之旅。五层楼,每层功能不同。  

史料、档案,就在第四层,专门的储藏室。机器调控,让室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一定的度数,以防过于潮湿、干燥。  

图书馆的馆长,亲自打开一个保险柜,戴上了一双白手套,小心翼翼取出一个匣子。  

在匣子中,是间隔分开的几封书信。  

馆长微笑道:“这是崇道公,与朋友往来的书信,其中提到了一些事情,可以解开他的身世之迷。”  

“来了,来了…”  

“直接上干货,我喜欢。”  

“啧啧,忽然有点小激动呢。”  

沉寂的直播间,再次沸腾起来。原来掉到两三万人,在短暂的两三分钟,直接爆涨两三倍人数。  

须臾,几封书信,依次打开。负责直播的随行人员,也清楚在线观众的心理,立即给了特写。  

“啊…”  

“看不明白。”  

“谁古文功底厉害,赶紧解释一下。”  

一群人傻眼了。  

一百多年前的文字表述方式,与现代存在了一些差别。再加上书信是用毛笔书写,不像印刷字体那么清晰。  

所以一行行文字,大家勉强认得几个。  

具体什么意思,还真有点抓瞎。  

幸好这时候,卜今、张煌与馆长交流,开始讲解书信的内容,才让大家恍然大悟。  

另外几个专家,也参与进来。从书信内容,再到一些特定的称谓,以及书信的纸质,逐一去剖析…  

慢慢的,结论出来了。  

张博确实是出生在富裕人家,只不过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大贵族,而是普通的官员之子。  

当然了,相对普通贫民来说,官二代的身份,让他可以接受到正统的教育,文化素养自然不低。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个阶层的身份,可以让他轻易接触到文人、士绅、富商,毫无压力与他们交往。  

这也是为什么,他对于各阶层的描述,十分的详尽、细腻,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一些世俗风情细节,再苛刻的史学家,也挑不出错来。  

而且他从小天资聪明,用古话来说就是天生的读书种子,文人、士绅、富商看好他的前途,连权贵也乐于与之结交、厚待。  

这种是一种投资。  

所以张博经常出入富豪权贵之家,看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没少亲自体验风花雪月的滋味。  

不过随着时局崩坏,官二代的身份,同样没有任何保障。  

张博最终被裹入乱世漩涡中,就如同他自己书中所述,他的一生就如同天上的一片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  

在他笔下,其中的社会兴衰时代变幻,大势如潮人力无可挽回,小人物游转各个底层间,努力的存活,绝望的挣扎,栩栩如生。  

读者看了,代入感十分强烈。  

大家听了,也颇为感慨。  

然后…  

“这算什么机密?”  

“没有任何黑料呀,干嘛要隐藏起来?”  

“感觉被忽悠了…”  

一群人吐槽。  

就在这时,馆长笑了,“锁定了崇道公的身份,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搜索了那段时间,德州及周边地区所有的资料,主要是当时的文人笔记之类,仔细的排查…”  

旁边的工作人员,立即拿来了一本本泛黄的古籍。  

“好严谨。”  

“结论是什么?”  

在众人期待中。  

有人剧透了,“结论是张博,本名张傅,是省城总督府长史之子,年少有神童之名,但是逐渐长大之后,性格比较顽劣,整天与人厮混于青楼楚馆,干了不少混账事。”  

“据说他父亲,就是被他气病了,卧床不起,积郁而终。”  

“不会吧?”  

“我不信…”  

“有种偶像破灭感!”  

“难怪要遮掩,不公开。”  

一群人呼号,难以置信。  

然后又有人揭秘,“不仅如此,他还比较爱看戏,到了痴迷的地步…”  

“票友而已,不算什么吧?”  

“就是,我爷爷也爱看戏,经常去剧院。”  

“问题是,他不是看,还自己唱,甚至登台表演,还与几个伶人有些不清不楚的传闻。”  

“…伶人是男是女?”  

“你们觉得呢?要知道,古时候的一些戏班子,可是禁止女人从业的,所谓的旦行,多半是男的。”  

“所以张博是…”  

“咳咳。”  

“你们啊,大惊小怪。这没啥,当时的社会风气,很多的达官贵人都好这一套,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批判古人…”  

网友们热烈探讨。  

一本本文人笔记的资料,构成了十分明确的线索,证实了网上的剧透、揭秘属实。  

张博的前半生,真的有些不堪啊。  

对此…  

多数人感觉没啥。  

一方面,人家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比较励志。  

另外一方面,这些年来,史学家、文学家对张博身世之迷,真真假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