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商议攻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守军见到西军,立即关闭了城门。  

也不管百姓是不是全部进了城。  

还有不少百姓被留在了城外,不过他们看到西军的将士也不敢靠近,纷纷绕着城墙下面的那片开阔地跑。  

西军军纪松懈,这些百姓就在边地都接触过,不敢用自己的命去赌,起码他们现在还在西夏的治下倒是不害怕,西夏人有什么动作。  

“将军要不要放箭。”跟在袁文绍跟前的一个营指挥问道。  

“不用管这些百姓,只有这一二百人也不会妨碍到攻城,让他们进城吧。”袁文绍摆了摆手,制止了手下人想说什么。  

一来,他心中升起了些许怜悯之心。二来,这次大军伐夏,可不只是单单劫掠一番的。是要攻下城池对这里进行长期的驻守的,民心也是要顾及到的。  

“范永吉。”  

“末将在。”  

“给你一万民夫去把那片林子给我砍了,打造攻城器械。”袁文绍手指指向了北边的那片林子对着范永吉说道。  

“诺。”范永吉领了命令。  

“宋岐钟懿你们带着人就在这里建造营寨,弄的牢固些,另外若是有时间的话,这些日子把大军的大营也都构建个框架。”  

“诺。”  

“种兄,那里应该能俯瞰整个米脂城,可有兴趣随我前去。”袁文绍对指着一旁的一片小山头对着种谔邀请道。  

“那还等什么,咱们走吧。”种谔点了点头答应了袁文绍的邀请。  

二人带了二百骑兵做护卫,便朝着山上而去。  

“这座城确实是个好地方。”袁文绍感慨了一声。  

米脂地处险要,背靠凤凰岭,下面便是无定河和银河两条河流,且地势较高,建在半山坡上。  

所以周军要攻打银州城这里便是周军绕不过去的交通要道。  

拿不下米脂就算打下了银州等到大军退去也守不住。  

而拿下了米脂,周军便能借着无定河进行简单的漕运,将米脂作为一个后勤补给基地。  

进攻米脂城,唯一的好处便是没有护城河且城墙不高只有六米,和兴平城差不多高。  

“这座城要是围攻的话不付出点代价是不行的。”种谔点了点头赞同袁文绍的话。  

“嗯,而且想来西夏不会轻易的放弃这個地方,必然会向着这里支援,只怕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大致观察过敌情,二人讨论了一下攻城的方案后,二人便回了军营之中。  

对于钟懿和宋岐两位征战多年的老将袁文绍还是信得过的。  

回到营地中,士卒们已经各自分工好了,开始井井有条的做着自己的事。  

城内的西夏的守军将领董彬正倚着墙头看着底下周军热火朝天的建造营寨。  

大军驻扎的简易营寨安扎的很快,毕竟袁文绍手上还有两万民夫,没过半天,不仅自身安营扎寨的木头有了,就连给薄鼎臣等人建造营地的木头都够了。  

当晚,袁文绍便下令中军将士甲不离身,防备敌人偷袭。  

如今米脂城至少有千骑,西夏人可不像大周一样缺马。  

若是趁夜偷袭,没有防备之下只怕要被这千骑杀穿。  

作为袭营起家的袁文绍自然也要防备着别人袭他的营地。  

不过董彬考虑到了周军第一天必然会警惕,所以害怕有埋伏,没敢轻举妄动,倒是让袁文绍的一番布置给落了空。  

等待着袁文绍到达后的第三日,薄鼎臣带着六万中军八万民夫赶到了米脂。  

至于后面的大军,还在等着配套的民夫。  

毕竟西夏人的轻骑一旦截断粮道,那么宋军登时就要面临缺粮的窘境。  

此时米脂城下汇集整整十七万人。  

那股子人山人海的样子,看的米脂城内的守军心慌。  

在袁文绍早早的就划分好了地方,还准备了木料,薄鼎臣带来的十四万人只用了两个时辰便扎好了营寨。  

“你们俩先到的,可有什么看法?”薄鼎臣和杨文广两位老将军考校着二人。  

“依我看,米脂城,易守难攻,若是城中一直守着,没有个十天半个月,损失上万人咱们很难将其拿下。”袁文绍率先开口道。  

两位老将听完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但是这个地方地处交通要道,西夏人不会不管,不然米脂失守,银州也就不远了。所以必定会前来支援,只怕人数还不会少。”  

“围点打援。倒是和我们有些不谋而合了。”杨文广点了点头对着袁文绍的想法表示赞同。  

“还有呢?”  

“末将在来的路上,还发现了一处地方适合筑城,大致在这里。”袁文绍说着将手指向了地图上在米脂城和绥德城中间的无定河东岸的一处地方。  

“这里能缩短我们的补给,另外就是日后打下来,也有利于咱们加强对米脂的控制。”  

“嗯,说的不错,很有远见。”薄鼎臣点了点头。  

“你就装吧,仲宣说的筑寨一事,你来的时候就下令从绥德城调集了一万民夫和五千士卒,想来如今地基都快打好了。”杨文广翻了个白眼对着两人解释道,同时对薄鼎臣自吹自擂的行为表示鄙视。  

“你个老货,是不是长时间没收拾你,皮痒了。”薄鼎臣对着杨文广笑骂道。  

“你倒是真没吹牛,这小子除了勇猛韬略也不错。老夫是越看越喜欢啊,可惜啊倒是让盛家捡到了这个漏。”杨文广抚了抚胡须扭头对着薄鼎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