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调整布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们是觉得其中有诈?”袁文绍询问道。  

“属下等不敢妄加评论。”  

他们害怕自己发表的意见,干扰到了袁文绍的判断。  

袁文绍坐在城楼之中看着环州的地图,既然西夏不打兴平城,那么他们的目标会是哪里呢?  

或是故意引诱我去夜袭,然后大军再趁势进攻兴平城。  

因为清平关的陷落,给袁文绍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清平关虽算不上天下险关,却也是易守难攻之地,城中还有一千士卒驻守,距离被围到失陷仅仅半月。  

清平关是怎么陷落的,这一点很重要。  

西夏人在距兴平南城四五里处扎营。在东西北三个方面留有探子,依靠着西夏骑兵的机动性,掐断了兴平城的补给线路。  

袁文绍此时却丝毫不慌,只要他稳稳当当的守城,兴平就不会陷落。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兴平城虽是小城,城墙也只有六米多,但也不是那些堡寨所能比的,他的守军看似只有两千人,实则若西夏人真要攻城,各种器械的准备,最快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做完这些准备,西夏人才会硬拼城池。  

一旦双方开打,兴平城中的老幼妇孺都能上城作战,这兴平城中的六千户足以抵挡数万大军,没有两三个月几万人西夏人根本不可能打下兴平。  

到时候陕西诸军四面围过来西夏人想跑都跑不掉。  

当然要是真有立功机会他也不会放过。  

所以袁文绍端坐城楼之中,此时手下的五个营指挥都聚在一起,商议军事。  

此时西夏人的投石车,云梯,撞车等攻城器械都还没有来得及打造,城楼此时便还算的安稳,所以众人面色都很放松。  

“都说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袁文绍抛出话题。  

“安稳固守等待援军。”这是此时城楼中诸将最为赞同的一点。  

。。。。。  

“依我看,敌军前后军拉开了距离,那么不若趁着他们立足不稳杀出去。”吴钜文提议道。  

袁文绍坐在主位一言不发。听着下面的汇报,此时他的心中纷乱如麻,一时半会之间理不清楚头绪。  

袁文绍将自己带入野利伟力,做出假设,目光也跳出环州,试图摸清楚他的动向。  

西夏前锋这不足万人卡着兴平城的交通要道,有恃无恐的修建兵营,打造器械,堆砌土山。显得并不着急,那么西夏人打算干什么,围点打援,还是调虎离山,还是打算诱敌深入,再以伏兵杀出,夺了兴平城。  

环州这边有禁军一万三千余人,清平关,安边城,流井堡共计不到三千人。庆州有大军过万,战将百员。  

两千人在自己手中,州城那里袁文绍倒不用担心,因为这位知州袁文绍是见过的,给袁文绍的第一印象就是稳重,必然会等到朝廷大军到来才会出兵。若是野利伟力贸然攻打环州城只怕也落不到什么好处。  

袁文绍目光锁定地图。  

兴平城往后是洪德,肃园,乌伦三寨,这三寨地处险要,又是进出要道,若是要攻打环州这三寨必然是绕不过的。  

如此州城那里必然会戒备森严,不会给野利伟力以可乘之机。  

既然如此若不打兴平,那么野利伟力的目的很可能不在环州。  

刘武仁在袁文绍身边伺候,已经升任从七品营副指挥使的吴钜文也此列席旁听。  

袁文绍突然起身猛的一拍桌子。  

吓得十来个军中将领都是一惊想着怎么好好的拍上了桌子,连忙起身。  

袁文绍最恨这种被动的打法。战争的主动权一直被人家握在手里。让袁文绍心中有一种憋屈的感觉。  

西夏与大周边境接壤着三路之地,边境线绵延,西夏又是以骑兵居多,相当于掌握着随时开火的权利。  

所以野利伟力所能做出的选择很多。  

只要是城池堡寨,都是建立在交通要地,不然没事建它干什么。  

所以这些地方都能成为敌人的进攻点。  

这個野利伟力上头没了没藏讹庞的调度后,倒是显得愈发的狡诈奸了。  

“怎么了,将军。”吴钜文率先开口,他是袁文绍的亲信,此时理应由他来打破僵局。  

“西夏人狡诈,此时我等处处受制于敌。却根本摸不出他们的动向来。”袁文绍愤恨出声。  

“都指使不必忧虑,咱们只要坚守城池,不过数月,西夏人粮草损耗严重,自会退去。”兴平城副都指挥王王开口道。  

他心中很是放松,就在兴平城多年,又是在自家境内有着充足的弓弩箭矢还能害怕党项人。  

袁文绍瞟了王凤一眼要是这样,那他袁文绍来西北干什么。防守反击,只是一味的防守不反击的话,大周岂不是让人觉得软弱可欺。  

“是,副指挥说的有道理,”袁文绍出言赞同了王凤的说法,虽然他心有不甘,但是眼前敌情不明,他也不敢冒然轻动。  

“今夜不可懈怠。现在我做如下部属,副指挥王凤。”  

“末将在。”  

“你先率一营加上一百弓箭社,二百青壮,驻守城墙注意西夏军的动静,每营以三个时辰为限轮换一圈,下半夜我来换你。”  

“诺。”  

“另外骑兵营也别闲着,以都为单位,巡视街道,今晚兴平城实行宵禁,若有在街道逗留,杖十五。”  

为了防止城内有西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