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西郊大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袁文绍按规矩会有亲卫五人。  

不过指挥使宋延年会按例给他留出空额,但因在皇城边,督察院御史的眼皮子底下,空额不会很多。  

宋延年已经和他通好气了,会给他留下二十个空额,让他将袁家的亲兵补进去。  

刘武仁因为已经进了北城兵马司所以不算在这二十人之中,袁文绍除去刘武仁外还有亲随八人。  

这些人从小跟他一起长大,同吃同睡,一起习练小规模军阵,亲密无间。  

这些人在战场之上便是帮他断后,或是为他挡刀的人,其中有三人和他长相有些相像,他们十人从十五岁开始便跟着袁德剿过马匪,都是见过血的。  

除去这些人外,袁德还给他准备了七人。都是在西夏鏖战多年的老兵,武艺高强,经验丰富,熟悉地形。  

这七人都是袁家亲兵队的什长,此时便站在台上。  

减去这些名额后,袁文绍还需要在忠勤伯爵府的亲兵营中选择十人作为他在战场的亲兵补进去。  

他的亲卫中老兵已经足够了,这时候应该再选些能打的年轻人。  

随着袁文绍的话音落下,亲兵营中前进一步着稀稀拉拉的站出来了八人。  

袁文绍的要求并不低,能挽一石五斗弓的,就是在弓弩手占比超过七成的大周军队中也不是很多。大周缺马,马上能挽一石弓者则更是稀少。  

而且能拉开硬弓者必然膂力过人,大多数神射手都是沙场猛将。  

袁文绍拿出一石五斗弓一石弓牵来一匹马,让他们试射,以免有滥竽充数之徒。  

等到众人都通过了,袁文绍便让他们站到自己身后。  

“可有能医军马者?”  

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站了出来。  

袁文绍的一营兵马中有五十骑兵,这五十骑兵只有一个兽医,袁家人才不少,所以袁文绍得多带上一个兽医备用。  

最后一个名额袁文绍在众人中转了半天,选择了一個身体强壮,他印象中有些小机灵的给补了。  

三月初,兵部的命令到了,袁文绍升官振武副尉统领一营兵马,加了从六品飞骑尉的勋爵。  

袁文绍的官袍也从浅绿升到了六品才能穿的深绿色。  

宋延年早就选出了五百人组成了一个营将这一营兵权交给袁文绍。  

这天一早,袁文绍身披全甲,头戴凤翅盔,站在北城兵马司的校场和宋延年交接兵马。  

“这一营兵马我就交给你了,争取都给我活着带回来。”宋延年在袁文绍临走时嘱托道。  

“今日之后,你们便要跟着我远赴西北。明犯我大周者,必诛之。”袁文绍一举手中长枪嘴里喊着口号鼓动着士气。  

“明犯我大周者,必诛之。”底下的士兵跟着袁文绍喊道。  

袁家的亲兵也补充进了这一营兵马之中。  

吴钜文回家后跟父母商量后觉得袁文绍是个难得的好领导,而且有背景。  

吴钜文在名单定下前告知袁文绍愿意跟他一起去西北。  

袁文绍带着这五百人还有袁家的亲卫入驻了西郊大营。  

带着兵到了西郊大营后,袁文绍去中军大帐拜见了自己的最顶头上司薄老帅。  

他们就在汴京,除了西郊大营的兵外,他们是来的最早的。  

还要等各地的禁军一起,在薄老帅的指挥下训练半年。  

如今大周能统兵的不少,英国公算一个,顾偃开算半个,还有便是甘老帅和薄老帅,此外还有便是枢密使狄青。  

不过文官集团已经不敢再让狄青出征了。  

因为狄青已经做到了大周武人的巅峰,害怕再接着下去,尾大不掉。他们正在琢磨着怎么把狄青从枢密使的职位上拽下去。  

除非此时爆发的战争除狄青外再无人选才会捏着鼻子让他去。  

剩下的三个半中,除却英国公和顾偃开轮换着领兵驻守北边,防备辽国外,甘老帅和薄老帅轮流防备西北。  

有时还得兼顾着南方平叛。  

“振武副尉袁文绍见过大帅。”袁文绍见了薄鼎臣后行礼道。  

薄老帅原名薄鼎臣,中等个子,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仍旧儒雅轩昂,相貌堂堂,令袁文绍感到亲切。仿佛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帅老头。  

“我知道你,忠勤伯爵府的老二,你愿意跟我去西军,是好样的。”薄鼎臣拍了拍袁文绍的肩膀赞赏道。  

同时也将他的身份向众人介绍道。  

“末将谢过大帅。”  

“你的营编入左厢玄武军,宇字营吧。”  

“是。”袁文绍领命。  

“钟懿他归你了,你前些时日不还说你的玄武军还没满编,兵力不够吗?”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年汉子站了出来。  

“是。”钟懿领了命令带着袁文绍走了出来。  

“你带着兵去北边第三排驻扎下来,到时候去了就报上咱们玄武军宇字营的营号,自然会有人安顿你。”钟懿满脸不快的说道。  

他是玄武军的指挥使,是薄老帅手下的悍将。  

这五城兵马司的禁军平日里事情多,肯定疏于训练,袁文绍出身伯爵府,又是个没上过战场的,从心里上来说他是不想要的,这样的军队和主官编入他的玄武军,必然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刚刚薄老帅,发话了,他又不能拒绝军令。所以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是出了中军大帐,自然对袁文绍没有什么好脸色。  

“是。”袁文绍领了命令,便按照钟懿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