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少府之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余莫名其妙的发现,这些官员最近跟嗑了药一样,特别的能干。  

但这是一件好事,毕竟他们能干自己的事情就少一些了。  

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下一步要怎么样去找死了。  

在早上就将自己的东西处理好了之后,思考了很久自己要怎么作死的时候,思考了半天也没有思考出来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死。  

摇头叹息之后,屋中又被徐庶点燃了火盆十分温暖,李余就趴在自己的案上睡着了。  

待李余再醒来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屋中站满了人,张辽、徐庶、贾诩、陈宫等人都站在屋中,眼神之中满是关切。  

李余赶忙坐了起来,这才感觉到自己的身上还披着一件披风,这披风如果李余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张辽的。  

见到李余醒来,徐庶转头对他人解释道。  

“先生这几日为百姓奔波劳碌,知百姓无有不妥之后,这才放松心神,先生可多睡些。”  

李余摇了摇头,看着满屋子的人,瞬间就清醒了过来。  

以往每一次聚集这么多人的时候,都是有大事发生,如今他们这么多人一同聚集在此,只怕是有什么事来了。  

想到这里李余心中就是一阵激动,脸上满是笑意,不怕有事就怕没事,没有事的话自己该怎么死?  

于是李余赶忙坐起身子,对着其他人道。  

“都坐吧。”  

众人见李余如此劳累,见到他们来了却还是浮现出欣喜之色,脸上不由得浮现出来了一丝心疼。  

张辽更是看着自己手中的书简不知道该不该将这书简递给李余。  

李余看向张辽,眼神之中满是关切。  

“文远这几日都在练兵,今日突然来此,想必是有事发生吧?”  

张辽站起身来将竹简拿了出来。  

“先生,河内发生异变。”  

李余顿时就来了兴趣,将竹简打开看了起来。  

竹简之中的内容很是简单,驻扎在河东郡的南匈奴右贤王於夫罗反叛朝廷,裹挟张扬等一众并州军,朝着洛阳来了。  

看到这里李余心中顿时就是咯噔一下,这於夫罗乃是匈奴人,匈奴与汉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匈奴人即便是普通的牧民,也是极好的兵源。  

他们不需要训练,只需要带两匹马就能成为一支不弱的骑兵。  

这些胡人平时每到冬天就会大规模的入侵,为何?  

因为冬天的时候草木枯黄,他们的牛群没有牧草吃会被饿瘦,因此他们会在冬日来临的时候,将牛羊杀了,将肉存储起来用以过冬。  

然而这是有钱人的过法,普通的牧民一家四五口,一顿就能吃半只羊,没有这么多的牛羊怎么办?  

那自然就会去抢了,而且他们可不只是抢吃的,他们也会抢人。  

人与羊在他们的眼里,可没有多少区别。  

因此去年冬天的时候,马腾韩遂他们在和董旻交战的时候,听说於夫罗和白波军去凉州了,这才那么的激动,立刻就回返了。  

这要是回去的晚了,家人估计都成腹中之物了。  

而这一次这於夫罗竟然带着大军前来洛阳,这就麻烦大了。  

看着手中的竹简李余的脸色也有了些凝重,张辽心中也是有些没有底,但想到李余数次用兵之法堪称神迹。  

“先生与我…”  

就在这时马蹄声在院外响起,很快便有一名士卒从门外走入房间之中,手中捧着一卷书简。  

士卒将竹简放在李余的案前,李余拿起来了竹简查看了起来。  

这一次於夫罗带的人数足足有五万余人,这五万人兵分两路,一路自河内温县欲渡河至荥阳,一路走河东平陆欲至陇县。  

看到这里李余有些奇怪,这於夫罗怎么会挑选这两个地方过河?  

要知道这两个地方正是黄河即便冬天也有水的地方,因此这些年来,没有羌胡走这两个地方直击洛阳。  

而是绕一大片走长安至洛阳,或者绕道冀州,因为这两个地方根本过不去,即便是能过,也只能过小部队,大的部队根本过不去。  

将手中的竹简递给张辽,张辽看了之后原本脸上凝重的神色顿时就消散了。  

“先生勿忧,我愿领一万大军…”  

就在这时又是一阵马蹄声传来,一名士卒走进了屋中,将一卷竹简又放在了李余的案头。  

李余打开竹简,看了起来。  

竹简之中记着,这於夫罗只带着五千,欲渡荥阳。  

“先生,我愿带五千人马。”  

与此同时於夫罗已经自温县而出,张扬则是跟在於夫罗身后。  

张扬其实并不愿意跟着於夫罗去洛阳,甚至张扬都不愿意跟这些胡人混在一起,但是他也没有办法。  

这丁原死了之后,并州就乱了,这些胡人趁虚而入,名义上张扬似乎是并州老大,但其实不是,张扬根本不敢与於夫罗作对。  

张扬一脸鄙夷的看着於夫罗,又看了看面前的黄河。  

“我早些时日便已说过,这黄河此处难渡,你若走此处首尾难顾,不如我们去抢冀州吧。”  

於夫罗却更是鄙夷的看着张扬,脸上闪过一丝不屑,从怀里掏出来一卷书简。  

“汝未习少府兵法,自不知我计之奥妙。”  

张扬都傻眼了,这黄河水即便是在冬天,也有几十米宽,你有什么计策可以过去?飞过去吗?  

见张扬目瞪口呆,於夫罗不屑的笑了笑,将手中的竹简打开,翻到李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