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返回洛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吕布与张辽为队伍开路,胡轸与徐荣护持着李余的车驾,虎牢关内的士卒则扛着粮食,一些百姓也扛着粮食,兴冲冲的跟在士卒身后。  

胡轸与徐荣见李余的车驾周围围着这么多的百姓,害怕李余被刺杀,便想要将百姓驱逐走。  

然而李余却是制止了,毕竟如果真的有刺客,那可太好了。  

李余看着护持在自己身旁的胡轸与徐荣,不由得感觉到了一丝忧伤。  

唉,棺材都准备好了,怎么就又竖着回去了。  

李余掀开车驾的门帘,见到一名老者扛着两袋粮食,踉踉跄跄的在路上走着,虽然如此艰难,但却还是极力想要跟在车驾之旁。  

李余叹了口气,罢罢罢。  

“停车。”  

徐荣与胡轸赶忙上前询问李余。  

“先生何事?”  

李余没有说话,只是从车驾上下来,然后来到老者的身边。  

“老丈来将粮食放在车驾上吧。”  

老者见李余这么说,赶忙开口道。  

“先生不必如此,别看老朽已经六十有余,但如今还是可以健步如飞,先生你看。”  

一边说着一边扛着两袋粮食在李余面前走了起来。  

看着老者的步伐,李余赶忙上前制止,这个时代平均年龄不过三十,老者到六十已经很不容易了,别再把老腰闪了。  

李余二话不说,上前将两袋粮食扛了起来,然后放入车驾之中,而自己则下车步行。  

老者看着李余如此,愣了片刻之后,不敢与李余并排,只是跟在李余身后。  

李余却是停了半步,特意等待老者上前。  

“老丈,家中可还有人?”  

老者赶忙回答。  

“有有有,我家里还有一个儿子跟两个孙子,其他的都被烧死了,儿子在洛阳大火之中,腿被烧伤了,这才没来,扛一袋我怕不够吃。”  

李余沉默了片刻,乱世的百姓就是如此,家里还有活人,就感觉生活还有希望。  

但真的还有希望吗?  

要知道在三国原本的历史之中,这一场战乱足足持续了百年之久…  

自己即便是有这个心思,但又能够如何改变?  

老者见李余沉默,便又默默退回李余身后。  

李余转头寻找老者,想要再问些什么,但一回头这才发现,身后跟着的人太多了,老者也十分的多。  

而那人已经融入的百姓之中,似乎就像是这个时代百姓的一個缩影,在表达完了之后,便又回到百姓之中。  

“让行路艰难的百姓,将粮食放在我的车驾上吧。”  

胡珍与徐荣对视一眼之后,便低头称诺,然后安排去了。  

百姓太多了,但车驾只有一辆,然而看到了李余的所作所为之后,胡轸与徐荣也下马将自己的战马让出来,然后将粮食放在马背上。  

看见自己的将军都是如此,下面的士卒也是纷纷如此。  

李余看着战马马背上的粮食,又看见与士卒交谈不再恐惧士卒的百姓。  

或许这个世界真的因为自己已经改变了一些…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去,又满满当当的回。  

待回到洛阳时,留在洛阳的百姓见到李余的车驾,纷纷上前相迎。  

陈宫与徐庶两人捧着托盘立于刘辩与何太后身后。  

见到李余的车驾来了,何太后带着刘辩上前。  

待马车停下之后,刘辩上前对着车驾行了一礼。  

然而却发现车驾没有半点动静,刘辩又行了一礼,见车驾还是没有动静,何太后也觉察到了不对,走上前来。  

张辽计见状赶忙上前,一把将车驾拉开,何太后与刘辩这才看清楚车驾之中并没有李余,车驾之中装的全都是粮食。  

何太后有些疑惑,这先生的车驾之中,为何全都是粮食,难道张辽他们真的用先生去换粮了?  

“文远…”  

张辽转身指向身后,何太后顺着张辽的指向看了过去。  

这才发现李余正在一老者身旁,扛着一袋粮食,与老者有说有笑的走了过来。  

徐庶与陈宫见状,赶忙将手中的托盘放下,然后上前为李余接过粮食。  

李余抬头一看这才发现已经到了,刘辩与何太后已经在等着他了。  

“太后,陛下,臣…”  

李余还未开口,却见何太后道。  

“先生不必解释,先生心系百姓,乃是我汉室之幸,还请先生饮过此杯,此亦乃百姓心意。”  

李余上前拿起杯子转头环视一番左右,见百姓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  

“诸位放心,粮草已经取来了。”  

然而一名百姓却道。  

“我等并非因粮食在此,而是为先生在此。”  

此时另一名百姓也开口道。  

“先生为我等百姓不惜身死,我等怎会因粮食而忘先生。”  

李余看着这些百姓,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  

“先生此次虎牢关之中的粮草足够百姓半年之用,百姓已经开垦良田,待秋日就有新粮入仓,便再也不用如此拮据了。”  

陈宫一边翻着手中的账本,一边对李余道。  

李余将手中的笔放下,然后将几卷竹简拿了出来。  

将这些的东西抄写之后,向百姓宣传下去。  

陈宫将手中的竹简打开看了一番之后,发现这些是写如何对于各种病防治的方法。  

比如说预防天花,就需要种牛痘,对于瘟疫需要用到青蒿,以及伤口的缝合之法,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