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锦囊妙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余走在阳翟城内,看着墙边瘫坐在地的士卒,不由得心中有些感触。  

吕布虽然在阳翟死守,但情况却并不理想。  

樊稠有五万大军,而且还都是刚刚击败朱儁的西凉军精锐。  

吕布就算是真的万人敌,那剩下的三万五千怎么办?  

因此这城守得是十分艰辛,城内将士伤亡也很大。  

吕布见到李余走进城来,赶忙上前对李余行了一礼。  

“先生,非我守城不利,实是城外贼军太多。”  

李余点了点头,吕布虽然归附,但还是这样自傲。  

并非是我守不住,而是敌军实在是太多了。  

“奉先能够守住此城五日之久,已是大功。”  

见李余这么说,吕布这才松了口气,他最怕的就是在先生面前掉了面子。  

想要将李余迎入府衙,但却看见李余在看着满院的士卒在发呆。  

李余自然是早就得知城中的情况,在来的时候也已经计划好了。  

这一次死自然是要死的,但怎么死却是需要一些技术的。  

自己这一次来就是想要找死,但是如果自己就死在两军阵前的话,不仅这些士卒会死,甚至连洛阳城之中的百姓只怕是也不得活。  

樊稠、李傕、郭汜、张济,这四人可以说是在虐待百姓方面的专家,在祸害百姓上,这四人堪称卧龙、凤雏、冢虎、幼麟。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董卓死后王允主持大军,有人上谏不要对于董卓留下来的士卒逼迫过甚。  

然而王允此时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根本没有想到将这些人逼迫过甚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最终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之下,起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然而李傕郭汜樊稠这三人,虽然攻破了长安,但根本不会治理。  

时年大旱,汉献帝刘协想要开仓放粮,结果李傕说我府上刚好缺这些东西,然后就将本应该发给百姓的粮食,给搬到了自己的府上。  

然后便是粮食暴涨,当时谷一斛就需要五十万钱,豆麦要二十万钱。  

长安城内盗贼横行,白日抢劫者不可胜数。  

然后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把城中分成三份,各守其地,但还是不能控制。  

而且李傕等人放纵士卒侵害三辅百姓,造成更严重的饥荒,人民相食,白骨堆积,污秽满路。  

这场灾难被魏略称作“三辅乱”,当时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  

等到了后来李傕郭汜被杀的时候,关中百姓不足十万,正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因此李余需要一个理由,让吕布和张辽将洛阳之中的百姓护住,然后找一个地方当一方军阀去吧。  

死守阳翟?退兵之策?  

这事李余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李余考虑的从来都是,如何让自己的死,影响力会降低一些,起码不能影响到洛阳的百姓。  

李余走在府衙门口的时候,却不再往前走了,而是就站在门前。  

见到李余站在这里,张辽和吕布却是有些疑惑,先生这是怎么了?  

李余的脸上佯装露出一丝笑意,然后这才开口道。  

“今贼军势大,便是文远率兵以来,亦是以卵击石。”  

听到李余开口说话,众人赶忙停下脚步,仔细听李余说一些什么。  

“不若如此,奉先你带着城内的伤兵先走,返回洛阳去吧,文远带兵附于队尾。”  

听到李余这么说,吕布顿时就急了。  

当初在董卓麾下的时候,就是什么事都没办成,导致董卓对自己越来越嫌弃。  

如今李余让自己带兵先走,这与当初董卓对自己何其相似,难道先生也开始嫌弃自己了吗?  

吕布的胡思乱想又开始发动了,一想到自己原先在董卓麾下的模样,赶忙开口道。  

“先生,我可再战,为何要退?”  

李余却是不紧不慢的伸出手安抚吕布道。  

“奉先不必如此,此非你作战不力,是我已有退兵之策。”  

一众将领见李余这么说,赶忙都凑上前来,吕布仗着自己的力气大,凑到了最前面。  

“先生是何良策?”  

李余却是故作高深的摇了摇头道。  

“此计不可先言,否则便会失了精妙。”  

听到李余这么说,众将这才回过身去。  

而张辽却上前来。  

“先生此计需如何行之,还请相告,兵行险招,一个不慎便是万丈深渊,还请先生教导,以免我等出错。”  

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比拼的是什么?  

比拼的其实就是硬实力,我人比你多,甲胄比你多,兵器比你锋利,人马比你雄壮。  

你计谋就是再巧妙,在硬实力的面前,也不过是蚍蜉撼树一般可笑。  

自古以来以弱胜强者寥寥无几,从来都是大军开到之后一路碾压。  

而使计从来都是弱者的权利,不是强者的选择。  

弱者从来都是需要兵行险招才有取胜的可能,然而这险招可能会赢,但一旦失败那就是万丈深渊。  

因此张辽宁愿此战不胜,也不愿李余去弄险。  

李余却又是神秘莫测的一笑,从怀里拿出一个锦囊来。  

“文远不必担忧,此计必成,文远到时只需按我锦囊之中所言,依计行事便可。”  

听到李余这么说,张辽一脸狐疑的将李余手中的锦囊接了过来,想要打开看看。  

然而李余却阻止了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