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袁绍来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今的朝廷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其中势力最大的自然就是董卓一派。  

董卓的势力最大,拥有何进何苗的兵马,再加上朝廷之中一些官员的投靠,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还有一派则是以袁隗为首的一派,袁隗也想要掌控朝堂,然而可惜的是他虽然身居太傅之高位,但能力与远见却是不足,直到如今还在与董卓虚与委蛇。  

倒是袁绍已经看出来了董卓的狼子野心,开始对董卓警惕。  

还有一派则是以刘辩何太后为首,卢植等一众老臣为辅,这些人反对废帝,敌视董卓。  

而李余先是明确的反对董卓,又鼓动张辽起兵与董卓对抗,大败董卓军。  

其他人自然就将李余归于天子刘辩一派。  

剩下的便都是一些骑墙派,谁赢他们就帮谁,不足为道。  

八月三十日,丁原为其义子吕布所杀,后投董卓,朝堂震怖,董卓又起兵欲破丁原所遗兵马。  

九月一日董卓军败于张辽之手,董卓势颓。  

九月二日张辽遂领执金吾,以千人守卫宫中,董卓虽怒,然不敢多言。  

九月五日董卓调凉州兵马五千至洛阳,为首者乃董卓之弟董旻,董卓上书请封董旻为左将军。  

后允之,同日原守宫令李余,擢升为少府令。  

董卓看着自己面前的五千兵马,心中的豪情再次出现。  

以这五千兵马为骨干,就可以掌控洛阳的二十多万兵马,如今洛阳之中虽然还有张辽袁绍等人,但却已经不足为惧了,董卓侧过头看向李儒。  

“我欲杀李余,以解我心头之恨!”  

李儒听到董卓这么说,顿时便摇了摇头道。  

“明公,此人虽可杀但却难杀,此人所居虽陋,但却有并州兵马所看顾,恐难下手。”  

董卓听到李儒的话后,也只能闭上了嘴。  

李余如今已经不再居住在军营之中,返回了自己原本的住处,但张辽却不放心李余一个人在洛阳之中居住,于是派了精锐百人,为李余守卫。  

董卓心中实在是不甘,思索了片刻之后,又开口道。  

“那便杀卢植!”  

当日反对自己的除了李余就是卢植和丁原了,丁原已经死了,卢植却还在洛阳,也没有兵马护着他。  

李儒却是又摇了摇头。  

“明公,卢植海内大儒,天下之望,杀之恐难平民愤。”  

董卓却道。  

“民愤虽可畏,我愤民不畏乎?”  

听到董卓这么说,李儒也只能闭上嘴了。  

如今西凉的兵马入京,虽然杀了卢植会有些麻烦,但却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既然董卓要杀,那便杀吧。  

然而让董卓没想到的是,等他的人去找卢植的时候,却发现卢植的家中早就已经人去楼空了。  

卢植虽是大儒而且学生满天下,刘备公孙瓒都是卢植的学生,但卢植却并不迂腐。  

相反卢植十分灵活,董卓要杀自己,自己不跑还等什么呢?  

而且卢植还不想自己一个人跑,他还想带着李余一起跑。  

“卢尚书好意,余心领,然今董卓独霸朝纲,欲废帝而立陈留王,余实不忍心帝与后孤立无援,为董卓所害。”  

李余看着面前,被自己的瞎话唬的眼眶都红了的卢植,心中有些不忍,这么骗老头是不是不太好?  

但不唬又怎么办,想要被杀,那肯定是待着洛阳容易一些。  

如今虽然没有被杀,但却也已经成功的与人结了仇了,想来很快就会被杀了。  

现在跟卢植一起跑路,那不是前功尽弃吗?  

卢植看着自己面前的李余,身上的衣袍虽然普通,但在李余的气质衬托之下,却显得飘逸自在。  

再加上李余的慷慨赴义的能力,只是几句话就将卢植感动成了这样。  

卢植看着李余,沉默了片刻之后,这才开口道。  

“我不如你啊…”  

李余笑了笑拍了拍卢植的肩膀。  

见李余如此卢植更加的惭愧了,面对强敌李余即便是有生命危险,却也继续坚守,而自己却要跑路了。  

咬了咬牙就要选择留下来。  

“我…”  

话还没有说出来,就被李余打断了。  

“卢公不必如此,董卓残暴,公若留下必为董卓所害,公桃李满天下,不若出此洛阳,召天下豪杰,以报我大汉社稷,赴死者我一人足矣。”  

听到李余这么说,卢植的眼眶之中顿时便流出了泪水。  

“李少府珍重!”  

李余点了点头,将卢植送出了门外。  

卢植回头看向站在简陋的门前,送自己的李余,心中咬了咬牙,随即便朝着洛阳之外去了。  

只是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卢植是去了幽州,而且自此之后不问世事。  

但是如今卢植却是朝着扶风的方向去了,而如今在扶风的正是一直与董卓不对付的皇甫嵩。  

李余对这些却是一点都不知道,只是在盘算着下一次该怎么样去找死。  

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辩八月二十八号才返回的洛阳,九月一号就被董卓废了,如今这都五号了,董卓怎么还没有动作。  

将手中用粗粮制成的饼子拿起来啃了一口,然后艰难的咽了下去。  

却没想到就在这时有人求见。  

李余也没有想是什么人,开口就让人进来了。  

这人刚一进来,李余便发现这人的不寻常,此人相貌堂堂且风姿绰约,但此时却只是看着自己,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