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隐姓埋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月暖风,吹在上暖洋洋,不由得生出了困。  

江燕坐在廊下,手边矮几上摆着茶水点心,以及京城刚出来的樱桃。  

可她却没心思享受美食。  

正月二十八,开耀帝去世。丧钟响彻后宫,  

江燕当时还是后宫江淑仪,她谨记周苗的吩咐,拿出瓷瓶,取出药丸。  

她迟疑挣扎了许久,待听到宫来传来宫人的呵斥声,便知道已经没有时间给她继续犹豫。  

她咬咬牙,狠狠心,将药丸吞了进去。  

心腹宫女自会替她拖延外面的宫人。  

等到宫人来到大,果然她已经闭了气,‘死’了!  

之后的事,她是如何出的皇宫,如何被埋在地宫,如何被人从地宫里面掉包,又如何被安置在这处僻静地小宅院,她是一概不知。  

等她醒来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处两进的小宅院内。  

有一丫鬟,一婆子伺候,还有一老头守着门房。  

几个下人皆都木讷,不喜言辞。  

平里他们都称她为江娘子。  

她打听了一番,才知道自己依旧还在京城,这处宅院位于城南某坊市,周围皆是民居。  

自那醒来,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天气一暖过一,她已经添了四衫,却不见人来找她,她也出不去。  

每当她要出去,守门的老头定会板着脸,摆着手,叫她回房里待着。  

江燕有些气闷。  

每无事,便开始胡思乱想。  

周苗口中的贵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她救出来。时间过去这么久,却不将她送出京城,也不派人来看望她一眼,到底几个意思?  

她揽镜自怜,不由得做了个大胆的猜测。  

这位贵人,莫非是贪图她的美色?  

江燕依旧年轻貌美,可以说比十几岁干板的材,更加具有女人魅力,更具风。  

几年后宫生活,又养出了一份雍容华贵的气度。就那么一坐,眉眼一挑,气势便有了。  

若她肯笑一笑,无端端又生出一的魅惑,浑弱无力。但凡男人见了就不能不心动。  

江燕对自的本钱,十分清楚了解。比世间任何人都了解。  

她知道,自己最大的本钱,就是这张脸,这体,还有那伺候人的活。  

贵人看中她,舍不得将她送出京城,也是可能的。  

然而她毕竟是已经‘死’了的人,又是先帝的女人,不好出现在京城,以免被人看出端倪。  

贵人恐怕也没想好要如何安排她,于是就将她晾在这里。  

江燕自认为掌握了真相,于是她也不着急,安安稳稳地住在这小宅院内。  

守门的老头不让她出门,她便不出门。  

听听小丫鬟说说街面上的况,也觉着有趣的。  

只是三月暖风惑人,叫人打不起精神来。  

直到听丫鬟说起现今的几位皇子,她才来了精神。  

“六位皇子,如今都还住在王府,不曾搬到宫里,也不曾开府单过。据说陛下怜惜百姓,道赋税过重,不为皇子开府增加百姓负担。故此先让皇子们依旧住在王府。等将来朝廷有钱了,再给皇子们另外安排住处。”  

江燕问道:“这话你是听谁说的?”  

丫鬟道:“外面都这么说。”  

江燕笑了起来,眼神有些嘲讽。  

她在后宫多年,眼力还是炼就了一些。  

她一眼就看出,这些话没文德帝点头同意,根本不可能传到市井上让百姓随意谈论。说不定文德帝还安排了不少探子,在暗中引导百姓舆论。  

文德帝此举分明是在邀买人心,刷名望。  

别以为做皇帝就不需要名望,做皇帝的比任何人都在乎名声。  

历朝历代的皇帝,但凡有点追求的,都想在史书上留个贤明君主的名声,好叫后人称颂。  

贤明君主,首要一点,便是民如子,轻徭薄赋。  

只要做到这一点,别管这个皇帝弄死了多少个兄弟,杀了多少个儿子,挑起了多少战争,史书上都会有个比较贤明的评价。  

反正死的又不是文臣。  

文臣不死,又轻徭薄赋,这就是妥妥的贤明君主啊。  

谁叫笔杆子都掌握在文臣书生手里。  

江燕嘀咕了一句,“没想到宁王还好名,才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造势。莫非以前做亏心事做多了,还是说他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想要纠正一下百姓对他的印象。”  

“江娘子说什么?”丫鬟好奇地问道。  

江燕摇头,“没说什么。你还听来了什么,都告诉我。”  

丫鬟又说道:“如今街上还在议论,说南城门外这些天可闹了。”  

“怎么闹法?”  

“四海商行的护卫队,在搞强拆,要将那些窝棚全都拆了。听说都激起了民怨,绣衣卫抓了好多人。还有人直接被打断了腿丢出去。说什么不搬走,就没资格继续在工地上做工。”  

江燕心头一紧,她不懂强拆,却知道民怨的厉害。  

她紧张地问道:“果真激起了民怨吗?”  

她也不知道是在替顾玖紧张,还是在为自己紧张。  

丫鬟点头,“外面都这么说,想来是真的。那些流民都是活该,四海商行好吃好喝养着他们,如今只是叫他们搬个地方都不肯,该死。  

京城百姓都说早该这么干了,过去对那些流民太好,一个个得寸进尺。如今就该使出那霹雳手段,叫那些人知道些好歹。  

好好的京城,一个偌大的窝棚区,看着就丑陋。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