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翻旧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后黑手。这都一年了吧,你给我打听了什么出来。”  

周苗连连摇头,“这事不能怪我,我已经尽力了。”  

顾玖哼了一声,“所谓的尽力,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你这点消息,我随便花点钱都能买到。”  

“夫人能买到李侍中李大人的消息吗”周苗一脸有成竹,显然笃定顾玖买不到李侍中的消息。  

顾玖果然意外,“你有李侍中的消息”  

“不巧,正好得到一点消息。”  

“说来听听。”  

周苗盯着顾玖手中的木匣子,垂涎里面的上万两银票。  

顾玖嘲讽一笑,干脆利落地将木匣子推出去,放在周苗跟前,“说只要有足够的价值,这些银票都是你的。”  

周苗四下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我不知道陛下会立谁为皇储,但是我知道,立皇储的传位诏书一定是由李侍中书写。”  

顾玖大惊失色,“你凭什么这么肯定”  

周苗声音越发小了,“过去,传位诏书,皆由孙家人书写。但是这一次,据我得到的消息孙家人已经被排除在外。  

到最后传位诏书,一定是由里李侍中书写用印。只要盯着李侍中,不难知道陛下将皇位传给了谁。”  

顾玖心中大动。  

前面提过,太妃原先的太子妃孙氏的娘家,是个很牛逼)的家族。  

这个家族厉害在,家族子弟自就很有本事,而且从不靠姻亲关系发展。  

所以即便姻亲出了事,嫁出去的女儿惹了泼天大祸,也牵连不到他们头上。  

当初太妃孙氏算计天子,如果被人发现,十有九八孙家也能安然脱。这就是孙家的厉害之处。  

更厉害的是,这么多任皇帝,传位诏书,都是由当时的孙家族长书写。  

这份荣耀,非同一般。  

看在传位诏书的份上,历任皇帝都会对孙家客气相待。只要孙家不参与造反,孙氏一族就能长久享受富贵荣华。  

传承几百年的大家族,果然有自己的立之本。  

按惯例,天子要立下传位诏书,不出意外也该是由这一代孙家族长书写。  

可是周苗却说,天子有意让李侍中取代孙家。  

这是何意顾玖心中惊疑不定,“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陛下为何弃孙家不用反而用李侍中这么大的事,你可别开玩笑。”  

“正是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咱家才不敢开玩笑。消息来源,我只能说来自兴庆宫。至于陛下为何舍弃孙家不用,你问我我也不知道。”  

周苗一副光棍的模样,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说。  

顾玖紧皱眉头,“你什么时候得到的消息。”  

周苗笑起来,“就前两天。”  

顾玖蹙眉,“照你这么说,陛下已经拿定主意立谁为皇储”  

周苗摇头,“这个我可不知道。反正陛下天天都要召见朝臣,谁不定已经商量出结果。”  

怎么可能真要商量出结果,一定有风声传出来。  

现在一点风声都没有,就说明天子还没拿定主意,还在犹豫。或是在等皇子们赶回京城。  

顾玖笑了起来,“你的消息倒是灵通。”  

周苗咧嘴一笑,“一般一般。有了这笔钱,我还能打听到更多的消息。”  

顾玖笑道“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  

周苗抱着一匣子银票离开了王府。  

顾玖还陷在李侍中书写传位诏书的消息中不可自拔。  

这个消息,实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天子为何突然看孙家不顺眼为什么要舍弃孙家用李侍中李侍中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不仅能得到睿真崔皇后的重用,还能得到天子的信任。天子连传位诏书的重任都要交给他。  

这些朝堂上的事,真是令人伤透了脑筋。  

真不如生意场上来得干脆利落。  

她懒得想了,直接将钱富叫来,把消息给他。  

让他和刘诏烦去。  

朝堂上的事,她是想管也管不了。  

楚王府。  

谢实来到静室,已经等候了一炷香时间。  

方少监叫他来,却一直自顾自的下棋。他有些烦躁。  

方少监此举到底是何意一局下完,方少监满意地看着棋盘上的落子。  

“谢侍卫来了,坐下说话吧。”  

“多谢方公公,我站着就好。”  

方少监也没勉强,他在考虑,该怎么开口。  

想来想去,还是开门见山,“你可知道你父亲谢茂是怎么死的”  

谢实皱起眉头。  

父亲谢茂的死,是谢家败落的开始。  

父亲一死,他再也没有了依靠,不得不中断学业,弃文从武。尽快抓住东宫如今的楚王府为依靠,方让谢家没有顷刻倒下。  

父亲已经死去数年,方少监这个时候提起此事,何意谢实面无表地说道“官府调查说家父死于贼人。”  

方少监轻蔑一笑,“你相信官府的说法”  

谢实板着脸,“不相信又如何当年东宫也是这么告诉我,还叫我节哀顺变。”  

方少监盯着他看,“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你父亲并非死于贼人,而是被人谋杀。我也可以告诉你,谋杀你父亲的人究竟是谁”  

谢实的表瞬间龟裂,他有很多疑惑。  

“家父既然不是死于贼人,当年东宫和官府为何异口同声说家父死于贼人之手方公公既然知道杀害家父地凶手是谁,为何直到今才肯说出来”  

“你的疑心病倒是不少,和你父亲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