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大忽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祖宗真要往外推。”  

少府家令原本浑浊的目光,猛地迸发出灼的光芒。  

他问道“有没有人说过你能言善道”  

顾玖抿唇一笑,一改之前的强硬,变得温柔起来,“倒是有不少人说我牙尖嘴利,巧言令色。”  

“哈哈,这么说你的人,一定是因为吃了亏。小玖啊,老夫真是对你刮目相看。就凭你刚才这番言论,足以到朝堂上和朝臣们辩一辩。”  

“老祖宗谬赞,晚辈当不起这样的夸赞。”  

“不,你当得起。不过老夫有个问题想问一问,你刚才说的这番话,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高人在你背后指点”  

顾玖浅笑说道“皆是晚辈自己的想法。”  

少府家令闻言,顿时就对顾玖刮目相看。  

“老夫之前小看你了。没想到你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思维独到。你知道为何少府不做借贷生意吗”  

顾玖摇头,“不知。”  

少府家令又问道“那你知道京城有哪几大钱庄吗”  

顾玖点头,“知道,京城有六大钱庄,个个财力雄厚。”  

少府家令盯着她,“那你知不知道这六大钱庄背后的靠山都是谁”  

顾玖低头一笑,“老祖宗这是出题考我啊。虽然晚辈不知道六大钱庄背后的靠山具体是谁,不过我猜无外乎文臣武将,皇室宗亲。说不定我们宁王府也参了一股。可是哪又如何”  

少府家令眉头微蹙。  

顾玖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就不信这六大钱庄的靠山能大过天子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以天子之威,为少府做背书,别说六大钱庄,就算是十大钱庄,在少府的财力背景财力面前,都是个”  

少府家令先是一愣,紧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他指着顾玖,一直笑个不停。  

笑过之后,他才开口说道“你说的没错,天大地大,天子最大。别管他靠山多牛逼),都大不过天子。拼财力,少府认第二,天下无人敢认第一。之前是老夫一叶障目。说吧,你想借贷多少银子。”  

顾玖满脸堆笑,“老祖宗肯从少府借银子给我,不知利息多少”  

少府家令哈哈一笑,“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老夫岂能不答应你。月息,就按照你说的一分五厘,这已经是良心价了,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顾玖嘴角抽抽。  

少府家令问她,“你还没说你想借贷多少银子”  

“我要借贷二十万两白银。”  

原本顾玖的打算是借贷十万两,可是当话到嘴边的时候,她突然改口,直接借贷二十万两。  

好不容易能从少府借钱,不多借一点,岂不是浪费了这次大好机会。  

“期限多久”  

顾玖斟酌了一下,“一年半。”  

“不行,老夫只能借贷一年。一年后你要连本带利,一共二十三万六千两,全部还给少府。”  

顾玖咬咬牙,“一年就一年。”  

此时此刻,顾玖很高兴,又很懊悔。  

早知道能从少府借贷,她何必苦兮兮地攒钱,跟蜗牛一样扩充产业。  

要是去年她就找少府借贷个几十万两,她的产业早就扩大的十倍。她早就做了富婆。  

在顾玖的眼中,京城,江南,西北,遍地都是生意机会。  

而且她有份加持,除了李家这种不开眼的人外,她做生意,可谓是无往不利。  

以她的头脑和生意模式,就没有不赚钱的生意。  

这次吸取教训。  

以后没钱,她就找少府家令化缘。  

这次借贷二十万两,她争取下次直接借贷一百万两。  

至于利息,以她的利润来算,利息完全不用在乎。  

少府家令告诉她,明派人到少府办手续,手续办好,就能从少府将银子拉走。  

顾玖甜甜一笑,“多谢老祖宗。明我会准时到少府办手续。”  

少府家令端茶送客,顾玖也很识趣,起,躬告退。  

等她离开后,少府家令就让人准备朝服,他要进宫面圣。  

皇宫,兴庆宫。  

少府家令着朝服,端坐在椅子上。  

他是少有的,在兴庆宫被赐座的人。  

此刻,他正在和天子聊着少府借贷一事。而且内容全来自于顾玖的想法。  

天子听完少府家令的话,问道“这些都是顾玖说的”  

“微臣不敢欺瞒陛下,这些想法皆出自诏夫人之口。”  

天子双手背在后背,在大内来来回回地走动。  

“这个想法不错,如果一年真的能为少府带来上百万两的收入的话。”  

“微臣对京畿一带的借贷市场也略知一二。”  

少府家令下意识地用上了顾玖的词,借贷市场。  

他继续说道“京畿一带,尤其是自耕农,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十家有八家都需要靠借贷度。  

不借贷,就得饿肚子,就没有种子,没有耕牛,也就意味着一年的收成无法保证。  

这些自耕农一般是找当地乡绅借贷,借秋还。还了借贷后,粮食不够吃,来年又得再次借贷,周而复始。  

若是遇到灾荒年间,粮食减产,那么自耕农必定还不上借贷,只能卖儿卖女,卖田卖地,沦为无地佃农。  

更惨一点,就只能自卖自为奴为婢,或是沦为流民,落草为寇为祸地方。  

而那些借贷的乡绅,多半背后都有一家或是数家钱庄支持。至于京城小民,商人借贷,那数量就更大了。”  

顿了顿,少府家令继续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