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两千两(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府没钱就是大势。  

而且此事已经引起了王爷的重视。  

湖阳郡主一走,偏厅就安静下来。  

裴氏望着宁王,“王爷,账房没钱,该如何解决?”  

宁王随意地翻阅账本,“你刚说节流,怎么节流?”  

裴氏心头一喜,强做镇定说道:“妾想来想去,唯有两个办法,一是裁人,二是裁剪用度。还请王爷定夺。”  

宁王问道:“裁人,裁剪用度,一月下来能省下多少银钱?”  

这个…  

裴氏朝王府家令史大人看去。  

王府家令忙说道:“这得看裁剪多少人,裁剪用度以什么为准绳。”  

宁王盯着裴氏,“你认为要裁剪多少人?”  

裴氏小心翼翼地说道:“裁剪一成?”  

她本想一次裁剪个两成,又担心遭到宁王反对,就没那么说。  

宁王点点头,裁剪一成人,差不多了。  

“王府是该裁剪一部分人,将那些浑水摸鱼,手脚不干净,嘴巴不严实,偷耍滑的都裁掉。”  

裴氏兴奋难耐,“妾遵命。”  

宁王又问道:“裁剪用度,你打算如何做?”  

裴氏忙说道:“妾对比了各家府邸,王府的各项开支太过高昂。不如就先从下人的月例银子下手。”  

王府家令无动于衷,他拿的是朝廷定下来的俸禄。不管怎么裁剪,也不可能裁剪到他的头上。  

其他十几个账房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拿月例银子。这要裁剪,一个月的收入岂不是少了许多。  

只是人微言轻,不敢冒然开口说话。  

宁王也没有具体想法,“你先拿出一个章程给本王过目。若是无问题,就可以裁剪用度。”  

裴氏心中大喜,应下,“王爷放心,妾会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宁王叫账本一扔,又说道:“这是个得罪人的活,王妃可有想好要如何cāo)作?”  

裴氏早已经想好了,“妾带头,领着两位侧妃,还有三个儿媳,各自负责一块。王爷,您看这样行不行?”  

宁王问道:“你就不怕有人阳奉违,公报私仇?”  

“妾会安排人督查,杜绝此类现象。”  

宁王想了想,“你还是先拿个章程出来吧。然后让账房算算,这一个月下来,能省下多少钱。”  

裴氏心中了然,章程没出来之前,宁王不会轻易松口。  

她应下,“妾这就下去,叫人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她起离去。  

王府家令,数十位账房还留在偏厅里。  

宁王没让他们离开,他们就得一直候着。  

宁王问家令大人,“王妃的办法可行吗?”  

家令大人斟酌着说道:“行是行,唯一担心的是王府上下鸡飞狗跳,闹得王爷不得安宁。”  

宁王叹了一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么多年,王府的收入就没见到增长,真是奇了怪了。”  

家令大人说道:“这几年生意难做,府中开销又大。王妃娘娘想要裁剪用度,也是为王府着想。”  

“本王知道。本王问你,照着王妃的打算,一个月能省下多少银子?”  

“若是王妃连和堂的用度也裁减掉一部分,做个表率的话,下官估摸着一个月至少也能省下两三千两。”  

才两三千两?  

宁王嫌少。  

如果只能省下这点用度,又何必冒着闹得鸡飞狗跳的风险去裁剪用度。  

家令大人又说道:“若是想一个月省下五六千两的用度,得看王妃娘娘的决心。”  

决心够大,怎么样都能省下来。  

决心不够大,半途而废,都有可能。  

“本王就担心王妃这会十足,等到困难重重的时候,又该叫苦了。麻烦,实在是麻烦。”  

宁王在偏厅里面走来走去,“还是得想个办法开源才行。”  

家令大人出主意,“要不再多开几家铺子。”  

宁王哼了一声,“开铺子能赚多少钱?一年两三千两,就算再开十家铺子也才两三万两。而且如今宗亲勋贵纷纷都在开铺子,生意比不上往年,说不定钱没赚到,每年还要亏损。”  

家令大人深以为然。  

京城开铺子的实在是太多了。  

皇室宗亲,勋贵,官宦世家,豪门大族,谁家没几个铺子?  

想要靠开铺子赚取暴利,现在几乎不可能啦。  

只能走贸易线,往南,往北,往西,往东。  

一条线走下来,若是顺利的话,一趟下来,少说能赚个好几万两。  

若是海贸顺利,一趟下来赚个一二十万两,都不成问题。这可比开铺子赚多了。  

唯一可虑的就是风险大,路上耽误的时间比较长。  

宁王盯着家令大人,“就没有别的办法?”  

家令大人摇摇头,“下官愚钝,想不出办法来。”  

宁王摆摆手,“都下去,好好替本王想一想。”  

再这么下去,全家喝西北风。  

裴氏动作很快,两天时间就拿出了一个章程。  

与此同时,下人们私下里都在议论王妃要裁剪用度一事。以至于所有人都无心做事,个个忧心忡忡。  

不少人甚至想到,马上就要裁人了,说不定就会裁到自己头上,何必还那么勤快的做事。  

消极,恐惧,抱怨,牢…  

全是各种负面绪。  

顾玖在花园里,瞧着下人们都无心做事,摇摇头,不置可否。  

方嬷嬷悄声说道:“看来这回裁剪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