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相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脸上浮动着得意的笑,福星骄傲的像只小公鸡。  

不过,转瞬,疑惑又来了。  

“可是,主子,您那么对太后说话,您就不怕太后去皇上面前告您一个功高震主或者联合镇国公一党的大臣,弹劾您目无尊卑以下犯上目中无人?”  

苏清嘴角一扬,笑得张扬。  

“不会。”  

“为啥?”  

“九殿下才当街遇袭,我这个时候进宫,最多算是发泄怒气,毕竟我暴戾乖张的人设在那摆着!”  

“再说,功高震主那得有实打实的证据,我一不圈地二不屯私兵,不过就是冲撞太后几句,算不上震主,而且,皇上也不是昏君。”  

福星点头,非常认真道:“有道理,而且,眼下朝中敢和镇国公明着干架的,也就是您了,皇上还用得着您,不会卸磨杀驴的。”  

苏清…  

福…小刀!  

这厢,苏清主仆直奔平阳军营,开始一天的公务繁忙。  

那厢,太后铁青着脸坐在床榻上。  

地上,一地的碎瓷片连个下脚处都没有。  

她就这么当着一屋子一院子下人的面,被苏清掷地有声的训斥了?  

而且,被训斥的那个时候,她居然还觉得有一丝对不起苏清?  

真是见鬼了!  

狠狠捏着拳,太后胸口游蹿着灼热的怒气。  

她专门把苏清传进宫,难道就是等着被训?  

明明很生气,可又忍不住觉得苏清说的有道理。  

把苏清搞死了,谁去带兵,谁去打仗,谁去保家卫国,谁去捍卫她这一世荣华安逸。  

举目满朝武将,除了她爹平阳侯,余下的,的确是一个都不及苏清。  

镇国公的儿子倒是颇有几分本事,可比起苏请来,那顶多算个学徒,还是刚入门的。  

至于苏阳和长公主的儿子敏世子,风花雪月还行。  

弄死苏清,就等于叛国,这话…琢磨琢磨,居然觉得很有道理。  

没了彪悍的将军,敌国来犯无人抵挡,这不就等于是叛国了。  

太后闷声坐着,目光晦暗不明闪烁不定。  

很生气又觉得不能生气这种扭曲的心里折磨得她头痛欲裂。  

谢太监立在一侧,看着太后沉默的侧脸,眼珠溜溜的转。  

太后难道真的被苏清妖言惑众了?  

捏着拳头,气息紧张。  

沉默了好久,不见太后开口,深怕太后真的着了苏清的道,从此不为难苏清了。  

谢太监犹豫一瞬,道:“娘娘,今儿奴才去王府传召,起初,王妃是不肯来的。”  

太后沉着脸,没有接话也没有动。  

谢太监心尖缩了缩,无声吸一口气,继续。  

“当时,九殿下拦着王妃,不让王妃来,还说了很多不客气的话,奴才斗胆,忍不住就质问了九殿下一句,是太后重要还是九王妃重要…”  

一面说,一面觑着太后的神色。  

眼见太后朝他看来,谢太监垂眸,一脸愤怒道:“结果,九殿下就说,他眼里只有九王妃,太后眼里有四殿下就够了!”  

太后依旧阴着脸,一言不发,直直看着谢太监。  

谢太监心里有些琢磨不定,犹豫一瞬,继续道:“九殿下还说…还说…”  

一副不敢多言的样子。  

太后看着他,阴声道:“还说什么?”  

“还说,九王妃要是少一根汗毛,他就打死奴才,把奴才吊在娘娘院子的树上。”  

“他真这么说?”  

谢太监哆嗦道:“给奴才一万个胆子,奴才也不敢编排九殿下啊。”  

太后铁青的脸,倏地又黑一层。  

把谢太监吊树上,是向她示威还是威胁恐吓她?  

青着脸沉默须臾,脸色却渐渐又缓和些许。  

嘴角扯出一缕冷笑,“哀家知道,你弟弟谢良被杖毙,你恨毒了苏清,可恒儿是哀家看着长大的,他是什么孩子,哀家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谢太监闻言,顿时浑身一个激灵,惊愕惶恐看向太后。  

太后目光略柔和一丝,“你想替你弟弟报仇,哀家理解,所以,你今日这番话,哀家不怪罪于你,你且先下去吧。”  

谢太监吓得有些心慌。  

太后不信?  

太后居然不信九殿下能说出这种话?  

天地良心,他只添了一点油加了一点醋啊,他说的,基本都是事实啊。  

太后为什么不信?  

伺候太后大半辈子,谢太监从未像现在这样怀疑人生。  

正要再开口,看到容嬷嬷递来的一个眼色,谢太监心领神会,认了个错,行礼告退。  

他一出去,太后重重一叹,“想要给弟弟报仇,唆使哀家去害恒儿,他也做得出来!”  

容嬷嬷眼珠微动,觑着太后的神色,欲言又止。  

太后皱眉看容嬷嬷,“想说什么?”  

容嬷嬷咬唇,扑通跪下。  

太后一愣。  

容嬷嬷面带惊恐道:“娘娘恕罪,老奴…”  

太后俯身就要扶容嬷嬷起来,“什么话,起来说,你跟了哀家一辈子…”  

容嬷嬷摇头,打断太后,“娘娘,这话,还是让老奴跪着说吧。”  

顿了一下,容嬷嬷满面痛苦,咬了嘴唇,道:“娘娘,今儿九王妃登门质问,老奴忽的就想到了那个人。”  

那个人,便是熹贵妃。  

太后骤然浑身僵住,错愕看向容嬷嬷,“你想说什么?”  

“娘娘觉不觉得,今儿的九王妃,和那一年同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