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鱼肥、莺飞,海洋天堂(4.2K)(2/3)
是一种选择性较强的渔具,但现在的流刺网动辄长达三四十公里,顺水漂浮,堪称是海上“死亡之墙”,对于海洋鱼类来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现代化的渔船,高效率的渔具、渔法,加上过小的网目,往往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一种鱼类可能就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要不怎么说,大部分的灾难,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类建设海洋牧场,与其说是创新式开发,不如说是“赎罪”。
渔船慢慢的向前航行,渔网撑开,鱼群被捕获进去;开了大概半小时,目标鱼群差不多都进入其中,渔民开动电闸,马达发动,轮机拖着渔网开始回收。
不管什么时候,收(本章未完,请翻页)
获总是让人期待的。不管是专家代表,还是投资代表,都少有机会在现场目睹这样的大型渔业捕捞活动。一时间,船上有种屏气凝神的紧张感。
扔下去的时候渔网空空荡荡,现在这渔网已经成了直径五米多的大型椭圆体。
渔网被拉到冰舱入口之后打开,大鱼像是下冰雹一样“噼里啪啦”落入冰舱里!
随着渔网里的渔获露出面目,参观团众人眼睛慢慢瞪圆了。
渔夫们在冰舱里整理捕捞到的渔获,根据种类看看是该怎么保存,时不时发出惊喜的欢呼。
“卧槽,一条至少重公斤以上的马友鱼,宝贝啊!”
“不止,我看差不多有斤重…”
马友鱼,亦即鯃鱼,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沿海地区有句谚语“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就是传统海鱼的排名。鯃鱼肉味鲜美,蛋白质的含量也很丰富,有补虚劳、健脾胃的功效,渔商们经常在鱼类排行榜中将其列为第一。
鯃鱼要几十斤重大条的才真正好吃。但不要说几十斤重了,就是十几斤重的大鱼,也少有渔民能捕捞到。这条近斤重的鯃鱼,肯定是近年来捕捞的最大的鯃鱼之一了。
“妈呀,这加腊(即真鲷)都重达斤以上,这真的是我们放养的种苗?怎么长得这么快?”
“可能是从外海吸引过来的吧。”
“吸引能吸引来这么多?”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些渔夫们在成为嘉谷海洋牧场的员工之前,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这种酣畅淋漓拉上渔获的感觉了。对渔夫来说,看到渔网里有丰富渔获,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是能轻易戳到的爽点。
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大鱼,还有互相击掌庆贺的渔民们,齐政也笑了起来。
专家们则不单单是看,他们还亲自“上手”了。
只见葛院士找到一条小杂鱼,随手捏起来,掏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利索的切开了它的肚子,开始观看。
陈坚等投(本章未完,请翻页)
资代表一愣,脱口而出:“他在看什么?”
齐政倒是看明白了,给他们介绍道:“看看海洋牧场的食物链结构。小杂鱼是吃海藻和浮游生物为生的,如果它们的胃很饱满,说明吃过的饵料很多,海洋牧场的基石很稳固。”
“事实上,我们的牧场管理员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判断往渔场投入海藻籽或饲料的必要性。你们知道的,海鱼喜欢循着洋流和食物而移动,牧场里饵料多,就能吸引这些鱼留下。如果饵料少了,那这些鱼是会离开的。”
陈坚他们恍然大悟。
葛院士恍若未闻,看到划开的杂鱼中,绿色的内脏清晰可见,那是因为吃了绿色的微型藻类,才暗暗点头。
陈坚他们当然不像专家们这么专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养大黄鱼,跟养美女是一样的,既要把身材养出来,又要把皮肤护理好。”陈坚蹲在大黄鱼渔获前,回忆起他临时“补的课”——仿野生大黄鱼有两个直接感官指标,一是体型要修长,要有世界小姐一样的身材;二是鱼体颜色要鲜艳,要有金黄的色素沉淀,这也是野生大黄鱼的两个基本标准。
梅总也蹲下来:“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会大肚子。其次是鱼体颜色不够鲜艳,再者是肉质粗糙,口感比较粘,最后是生长速度也跟不上。”
“嘉谷这出产的大黄鱼,反正我看不出跟野生大黄[乐文小说..]鱼有什么区别。我估计,就算是行业中的资深人士,也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
最后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上上等的仿野生大黄鱼,应该是行业中的最高品质了,甚至无限接近野生鱼的标准。”
如今,多少人想吃野生大黄鱼,摸摸口袋又忍住了。没别的原因,现在野生大黄鱼太贵了。动辄元/斤的价格,还是可遇而不可求。
普通养殖大黄鱼是元/斤左右,价格相差足足有倍之多。嘉谷海洋牧场出产的大黄鱼据说能卖元/斤,对比普通养殖大黄鱼是翻了十倍,但与野生(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黄鱼一比,性价比又高的可怕。
当然,嘉谷海洋牧场扩张后,仿野生大黄鱼的产量增加,价格必然会下降;但以其保持的原有野生品质,绝对不会缺少市场,再对比普通养殖大黄鱼的价格和利润,还是很有赚头。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大黄鱼上,哪怕是最普通的带鱼,嘉谷海洋牧场所出的带鱼,个头都不小——大带鱼的价位也比小带鱼的至少高出一倍。
专家们透过渔获窥本质,投资代表们则看着渔获,
现代化的渔船,高效率的渔具、渔法,加上过小的网目,往往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一种鱼类可能就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要不怎么说,大部分的灾难,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类建设海洋牧场,与其说是创新式开发,不如说是“赎罪”。
渔船慢慢的向前航行,渔网撑开,鱼群被捕获进去;开了大概半小时,目标鱼群差不多都进入其中,渔民开动电闸,马达发动,轮机拖着渔网开始回收。
不管什么时候,收(本章未完,请翻页)
获总是让人期待的。不管是专家代表,还是投资代表,都少有机会在现场目睹这样的大型渔业捕捞活动。一时间,船上有种屏气凝神的紧张感。
扔下去的时候渔网空空荡荡,现在这渔网已经成了直径五米多的大型椭圆体。
渔网被拉到冰舱入口之后打开,大鱼像是下冰雹一样“噼里啪啦”落入冰舱里!
随着渔网里的渔获露出面目,参观团众人眼睛慢慢瞪圆了。
渔夫们在冰舱里整理捕捞到的渔获,根据种类看看是该怎么保存,时不时发出惊喜的欢呼。
“卧槽,一条至少重公斤以上的马友鱼,宝贝啊!”
“不止,我看差不多有斤重…”
马友鱼,亦即鯃鱼,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沿海地区有句谚语“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就是传统海鱼的排名。鯃鱼肉味鲜美,蛋白质的含量也很丰富,有补虚劳、健脾胃的功效,渔商们经常在鱼类排行榜中将其列为第一。
鯃鱼要几十斤重大条的才真正好吃。但不要说几十斤重了,就是十几斤重的大鱼,也少有渔民能捕捞到。这条近斤重的鯃鱼,肯定是近年来捕捞的最大的鯃鱼之一了。
“妈呀,这加腊(即真鲷)都重达斤以上,这真的是我们放养的种苗?怎么长得这么快?”
“可能是从外海吸引过来的吧。”
“吸引能吸引来这么多?”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些渔夫们在成为嘉谷海洋牧场的员工之前,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这种酣畅淋漓拉上渔获的感觉了。对渔夫来说,看到渔网里有丰富渔获,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是能轻易戳到的爽点。
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大鱼,还有互相击掌庆贺的渔民们,齐政也笑了起来。
专家们则不单单是看,他们还亲自“上手”了。
只见葛院士找到一条小杂鱼,随手捏起来,掏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利索的切开了它的肚子,开始观看。
陈坚等投(本章未完,请翻页)
资代表一愣,脱口而出:“他在看什么?”
齐政倒是看明白了,给他们介绍道:“看看海洋牧场的食物链结构。小杂鱼是吃海藻和浮游生物为生的,如果它们的胃很饱满,说明吃过的饵料很多,海洋牧场的基石很稳固。”
“事实上,我们的牧场管理员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判断往渔场投入海藻籽或饲料的必要性。你们知道的,海鱼喜欢循着洋流和食物而移动,牧场里饵料多,就能吸引这些鱼留下。如果饵料少了,那这些鱼是会离开的。”
陈坚他们恍然大悟。
葛院士恍若未闻,看到划开的杂鱼中,绿色的内脏清晰可见,那是因为吃了绿色的微型藻类,才暗暗点头。
陈坚他们当然不像专家们这么专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养大黄鱼,跟养美女是一样的,既要把身材养出来,又要把皮肤护理好。”陈坚蹲在大黄鱼渔获前,回忆起他临时“补的课”——仿野生大黄鱼有两个直接感官指标,一是体型要修长,要有世界小姐一样的身材;二是鱼体颜色要鲜艳,要有金黄的色素沉淀,这也是野生大黄鱼的两个基本标准。
梅总也蹲下来:“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会大肚子。其次是鱼体颜色不够鲜艳,再者是肉质粗糙,口感比较粘,最后是生长速度也跟不上。”
“嘉谷这出产的大黄鱼,反正我看不出跟野生大黄[乐文小说..]鱼有什么区别。我估计,就算是行业中的资深人士,也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
最后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上上等的仿野生大黄鱼,应该是行业中的最高品质了,甚至无限接近野生鱼的标准。”
如今,多少人想吃野生大黄鱼,摸摸口袋又忍住了。没别的原因,现在野生大黄鱼太贵了。动辄元/斤的价格,还是可遇而不可求。
普通养殖大黄鱼是元/斤左右,价格相差足足有倍之多。嘉谷海洋牧场出产的大黄鱼据说能卖元/斤,对比普通养殖大黄鱼是翻了十倍,但与野生(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黄鱼一比,性价比又高的可怕。
当然,嘉谷海洋牧场扩张后,仿野生大黄鱼的产量增加,价格必然会下降;但以其保持的原有野生品质,绝对不会缺少市场,再对比普通养殖大黄鱼的价格和利润,还是很有赚头。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大黄鱼上,哪怕是最普通的带鱼,嘉谷海洋牧场所出的带鱼,个头都不小——大带鱼的价位也比小带鱼的至少高出一倍。
专家们透过渔获窥本质,投资代表们则看着渔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