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2/3)
地上,他就捡起来吃下去。
刑吏把戴就罩在船下面躺着,用烧马粪来熏他。
熏了两天一夜,他们都认为戴就已死,掀开船看他。
戴就睁开眼睛大骂:“为什么不添火而让火熄掉?”
刑吏又用火烧地面,用大针刺进他的指甲里,要他用手抓土,指甲全部掉在地上。
周弘正所以说:“贯高榜笞刺爇,身无完者,戴就熏针并极,困笃不移。”
招不招和用刑的时间长短,刑法高不高明,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改了也没用,还是别改了吧。
中书舍人盛权是个强硬派:“旧制深峻,一百个里面只有一个不招的。新制宽优,十个里面有九个不招的。三国杜预曾说过‘隐瞒不说的,罪加一等’,就该照着这个方针实行。”
众人觉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挺有道理。
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沈洙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论述:“夜晚上刑,缓急程度不好把握,容易造成欺瞒,应该配以白天的沙漏计时,才比较妥当。”
“然而沙漏计时,今古不同,汉书·律历,何承天、祖冲之、祖釭之父子的漏经早上从关鼓至下鼓,晚上从晡鼓至关鼓,都是十三刻。”
“春夏秋冬的时间不应该一刀切,前朝旧律在实际运用中,夏至之日上刑十七刻,冬至之日上刑十二刻,考虑了季节变化的因素,这就很科学。”
“既然这次廷尉觉得前代用刑轻了,囚犯不招。要不就去夜测之昧,从昼漏之明,斟酌今古之间,参会二漏之义,舍秋冬之少刻,从夏日之长晷?”
“统一就按早晚一次,各上刑十七刻如何?”
这样夏天的拷问时间没变,冬天多了五刻。冬季反正天黑得早,提早些时候上刑,囚犯也不觉着奇怪。”
众人纷纷表示反对,觉得还是应该依照范泉的前制,也就是遵循周弘正的意见才对。
陈顼此时发话了:“沈长史的意见很有道理,你们再好好讨论讨论。”(注3)
中书通事舍人宗元饶赞道:“沈长史之议,不仅使得四季标准统一,还斟酌做出了改善,就应该这么办,修改旧制才是。”
陈顼表态之后,周弘正竟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
德高望重的周弘正都折服于安成王,其他人还有什么反对意见?
此事就此通过。
廷尉卿沈君高、廷尉监沈仲由、尚书左丞沈泌,加上接陈顼回国的周弘正。
还有附议的宗元饶,他之后就转了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
这几个人演得一场好戏。
陈顼尊重事实,敢于力排众议,修改旧制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威望,在与会的八座丞郎并祭酒孔奂、行事沈洙五舍人的心目中,就此树立了起来。
此为一例。
徐陵任吏部尚书,发表了清理冗官的宣言之后,历时半年。
头脑清晰,对人事较为敏感的大臣有些看明白了。
吏部提拔的人才,多是安成王一系。
打压贬黜的,则正好相反。
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徐陵你不是去年还率着南台御史百人上朝,弹劾安成王,使得他被免去了侍中、中书监之职吗?
怎么一转眼态度大变,站到安成王那边去了?(注4)
这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负责整理人脉关系的侯胜北就很清楚为什么。
徐陵有四子:俭,份,仪,僔。
俭一名众,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
徐陵和周弘正乃是儿女亲家。
周弘正老先生的立场,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陈蒨驾崩,大半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从侯胜北的角度来看,安成王阵营的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强。
不断有人员进进出出,出现新的面孔。
就他认识的人而言,有以前当羽林郎时候的上司,羽林监许亨。
许亨迁了太中大夫,领大著作,知梁史事。
王僧辩死后,与儿子王頠等七人埋于一处土坑,都没分开安葬。
许亨上表请求改葬,与旧日同僚徐陵、张种、孔奂等,相率出家财营葬,使王僧辩得以入土为安。
呃,这几个名字都好熟悉。
陈顼以许亨贞正,有古人之风,甚相钦重,常以师礼事之。
所以许亨的立场,也逐渐地向着这边倾斜过来。
还有一个就是吴明彻了,虽然拉拢他是侯胜北自己的提议,吴明彻的领军将军位置确实也十分关键。
但是怎么说呢,有些人的傲气就像刺猬的刺,向外竖起,容易刺激到他人。
阿父也有傲气,他是以自己为傲,我行我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最多看我不爽。
吴明彻则是想着通过外物,比如名位、战绩、能力等压倒胜过他人,来证明自己,所以容易产生冲突。
侯胜北细细咀嚼其中的区别。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他不知道自己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由外而内,步入了古往今来的诸多名将,都曾经历过的强化自身内心的阶段。
在绝大多数朝臣看来,安成王在认真地辅佐新帝。
扩大自己势力,巩固自身权力,这是任何一位权臣都会做的事情。
等到新帝成年亲政,乖乖奉还大柄就行了,这才是安成王,一位好叔叔的未来
刑吏把戴就罩在船下面躺着,用烧马粪来熏他。
熏了两天一夜,他们都认为戴就已死,掀开船看他。
戴就睁开眼睛大骂:“为什么不添火而让火熄掉?”
刑吏又用火烧地面,用大针刺进他的指甲里,要他用手抓土,指甲全部掉在地上。
周弘正所以说:“贯高榜笞刺爇,身无完者,戴就熏针并极,困笃不移。”
招不招和用刑的时间长短,刑法高不高明,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改了也没用,还是别改了吧。
中书舍人盛权是个强硬派:“旧制深峻,一百个里面只有一个不招的。新制宽优,十个里面有九个不招的。三国杜预曾说过‘隐瞒不说的,罪加一等’,就该照着这个方针实行。”
众人觉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挺有道理。
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沈洙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论述:“夜晚上刑,缓急程度不好把握,容易造成欺瞒,应该配以白天的沙漏计时,才比较妥当。”
“然而沙漏计时,今古不同,汉书·律历,何承天、祖冲之、祖釭之父子的漏经早上从关鼓至下鼓,晚上从晡鼓至关鼓,都是十三刻。”
“春夏秋冬的时间不应该一刀切,前朝旧律在实际运用中,夏至之日上刑十七刻,冬至之日上刑十二刻,考虑了季节变化的因素,这就很科学。”
“既然这次廷尉觉得前代用刑轻了,囚犯不招。要不就去夜测之昧,从昼漏之明,斟酌今古之间,参会二漏之义,舍秋冬之少刻,从夏日之长晷?”
“统一就按早晚一次,各上刑十七刻如何?”
这样夏天的拷问时间没变,冬天多了五刻。冬季反正天黑得早,提早些时候上刑,囚犯也不觉着奇怪。”
众人纷纷表示反对,觉得还是应该依照范泉的前制,也就是遵循周弘正的意见才对。
陈顼此时发话了:“沈长史的意见很有道理,你们再好好讨论讨论。”(注3)
中书通事舍人宗元饶赞道:“沈长史之议,不仅使得四季标准统一,还斟酌做出了改善,就应该这么办,修改旧制才是。”
陈顼表态之后,周弘正竟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
德高望重的周弘正都折服于安成王,其他人还有什么反对意见?
此事就此通过。
廷尉卿沈君高、廷尉监沈仲由、尚书左丞沈泌,加上接陈顼回国的周弘正。
还有附议的宗元饶,他之后就转了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
这几个人演得一场好戏。
陈顼尊重事实,敢于力排众议,修改旧制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威望,在与会的八座丞郎并祭酒孔奂、行事沈洙五舍人的心目中,就此树立了起来。
此为一例。
徐陵任吏部尚书,发表了清理冗官的宣言之后,历时半年。
头脑清晰,对人事较为敏感的大臣有些看明白了。
吏部提拔的人才,多是安成王一系。
打压贬黜的,则正好相反。
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徐陵你不是去年还率着南台御史百人上朝,弹劾安成王,使得他被免去了侍中、中书监之职吗?
怎么一转眼态度大变,站到安成王那边去了?(注4)
这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负责整理人脉关系的侯胜北就很清楚为什么。
徐陵有四子:俭,份,仪,僔。
俭一名众,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
徐陵和周弘正乃是儿女亲家。
周弘正老先生的立场,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陈蒨驾崩,大半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从侯胜北的角度来看,安成王阵营的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强。
不断有人员进进出出,出现新的面孔。
就他认识的人而言,有以前当羽林郎时候的上司,羽林监许亨。
许亨迁了太中大夫,领大著作,知梁史事。
王僧辩死后,与儿子王頠等七人埋于一处土坑,都没分开安葬。
许亨上表请求改葬,与旧日同僚徐陵、张种、孔奂等,相率出家财营葬,使王僧辩得以入土为安。
呃,这几个名字都好熟悉。
陈顼以许亨贞正,有古人之风,甚相钦重,常以师礼事之。
所以许亨的立场,也逐渐地向着这边倾斜过来。
还有一个就是吴明彻了,虽然拉拢他是侯胜北自己的提议,吴明彻的领军将军位置确实也十分关键。
但是怎么说呢,有些人的傲气就像刺猬的刺,向外竖起,容易刺激到他人。
阿父也有傲气,他是以自己为傲,我行我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最多看我不爽。
吴明彻则是想着通过外物,比如名位、战绩、能力等压倒胜过他人,来证明自己,所以容易产生冲突。
侯胜北细细咀嚼其中的区别。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他不知道自己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由外而内,步入了古往今来的诸多名将,都曾经历过的强化自身内心的阶段。
在绝大多数朝臣看来,安成王在认真地辅佐新帝。
扩大自己势力,巩固自身权力,这是任何一位权臣都会做的事情。
等到新帝成年亲政,乖乖奉还大柄就行了,这才是安成王,一位好叔叔的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