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2/3)
迎战,却向城下的北周军大肆挑衅。
“侯兄弟,你怎么看?”
侯胜北望着城头不断高举兵器,欢呼不已的守军,还有他们围绕簇拥的那个身影。
和战场格格不入的俊美面容,优雅风范,以及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骑军指挥,突阵的果决断然,无一不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到那罗延发问,侯胜北仍然用普六茹忠的话来回答:“伯父说起锯骨疗伤的长孙子彦的时候,是怎么讲的?”
他提醒道:“战场上当战则战,当撤便撤。”
剩下的话,侯胜北没有说出口。
到了第二天,北周军的各部知道事不可为,纷纷退兵遁去。
东讨大军委弃营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然而攻打洛阳,顿兵城下的部队,大部分由于撤退晚了一天,在北齐军的追击下,变成了溃退,损失惨重。
权景宣的偏师听闻围攻洛阳的主力撤退,未等北齐娄睿的援军杀到,就主动放弃了已经攻占的豫州,撤回了原来的国境。
齐帝没有亲自上阵便取得了胜利,令娄睿安抚永、郢二州,自己亲至洛阳,慰问诸将。
之后一路东巡虎牢关,经过滑台、黎阳,回到了邺城。
升赏此战有功之臣,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高长恭为尚书令。
宇文护本无帅才将略,此次军事行动只为应付突厥,并非出于本心。
结果无功而返,与诸将稽首谢罪,周帝予以慰劳。
出征时浩浩荡荡的二十万大军,尉迟迥部折损六万有余,宇文宪部折损三万,杨摽部几乎全军覆没。
死伤过半。(注3)
至于宇文护无形中损失的威望人心,那就不在计算之内了。
一场倾国之力的征讨,草草落下了帷幕。
-----------------
就在北周诸路兵马陆续撤回长安之时,有一支军兵却一路北行。
那罗延及时撤退,得以全师而返。
他以还要通知普六茹忠撤兵的名义,退却到弘农之后,就与大军分开,率领数百人北上前往沃野。
一日晚上,待全军扎下营寨歇息后,两骑并行驰出,漫步在星空之下,草原之上。
“我想不明白,还是想不明白。”
那罗延长叹一声:“这次的庙算,主力直取洛阳,一路偏师牵制援军,一路偏师攻略豫州,兵分三路的战略并没有问题,北方还有突厥的十万骑呼应,三十万大军哪。”
“你说,北齐派出的军力也没有胜过我们,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败了呢?”
侯胜北望向浩瀚星空,这就是战争,永远充满了偶然。
谁又能在开战之前,就能保证肯定可以取胜呢?
他沉思着回答那罗延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我们犯的错误,比敌军更多吧。”
杨檦轻敌冒进是错。
没有截断河阳渡口是错。
仰攻邙阪是错。
王雄想要生擒敌将,没有一槊戳死斛律明月也是错。
就连这次出征本身,又何尝不是在卧虎台情报操纵下的一个错误。
你们犯了那么多的错误,怎么可能不败呢?
那罗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不过多少明白了一部分。
他感叹道:“本次我军损失惨重,下次起兵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老爷子一定觉得很遗憾。”
“是啊,这第三次邙山之战还是没有胜。还好伯父没有在阵中,不然只怕更加生气。”
那罗延突然肃容道:“侯兄弟,此战你不避刀斧,和我并肩作战,更是在生死关头回马前来相救,还害得你丧了随从。我想和你结为异姓兄弟,不知意下如何?”
侯胜北淡淡一笑:“我们共历战阵生死,已是生死之交,结为兄弟有何不可?”
两人当下撮土为炉,插草为香。
论辈叙齿,彼此都是吃了一惊。
原来那罗延乃是北魏大统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人,侯胜北是南梁大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生人。
大统大同七年乃是同一年,也就是说,杨坚只比侯胜北早生一日。
两人深感到缘分巧合,那罗延道:“侯兄弟,虽然只是年长你一天,我就忝为兄长了。以后你就称我杨坚吧,这汉名唯有你叫得。”
“小弟拜见杨大哥。”(注4)
侯胜北深揖一礼。
杨坚仍然是一脸严肃:“侯贤弟,既然结义金兰,今日有一句话我要问你,无论你如何回答,我们的兄弟之情不改。”
他凝视侯胜北,伸出手道:“加入我们大周如何?”
侯胜北看着杨坚伸出的手,知道他没有说出口的那些劝说理由,知道他所期待的回答。
你父冤死,伱在南朝已无前途。
北周有我,定可保你发达。
我朝国力蒸蒸日上,今后立功机会不少。
我朝以军功论勋,必有你一番用武之地。
等等。
可是他又怎能答应,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放弃南朝等待他的那些人,放弃阿父的教诲,违背自己的本心?
侯胜北握住杨坚的手,缓缓推了回去,坚定地摇了摇头。
杨坚仰天,长叹一声。
不过他很快调整情绪:“大哥知道你难忘故国,而今的我也空口无凭。”
杨坚再次伸手,却是竖起一掌:“十五年之后,等到迈入不惑之年,我已然发达
“侯兄弟,你怎么看?”
侯胜北望着城头不断高举兵器,欢呼不已的守军,还有他们围绕簇拥的那个身影。
和战场格格不入的俊美面容,优雅风范,以及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骑军指挥,突阵的果决断然,无一不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到那罗延发问,侯胜北仍然用普六茹忠的话来回答:“伯父说起锯骨疗伤的长孙子彦的时候,是怎么讲的?”
他提醒道:“战场上当战则战,当撤便撤。”
剩下的话,侯胜北没有说出口。
到了第二天,北周军的各部知道事不可为,纷纷退兵遁去。
东讨大军委弃营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然而攻打洛阳,顿兵城下的部队,大部分由于撤退晚了一天,在北齐军的追击下,变成了溃退,损失惨重。
权景宣的偏师听闻围攻洛阳的主力撤退,未等北齐娄睿的援军杀到,就主动放弃了已经攻占的豫州,撤回了原来的国境。
齐帝没有亲自上阵便取得了胜利,令娄睿安抚永、郢二州,自己亲至洛阳,慰问诸将。
之后一路东巡虎牢关,经过滑台、黎阳,回到了邺城。
升赏此战有功之臣,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高长恭为尚书令。
宇文护本无帅才将略,此次军事行动只为应付突厥,并非出于本心。
结果无功而返,与诸将稽首谢罪,周帝予以慰劳。
出征时浩浩荡荡的二十万大军,尉迟迥部折损六万有余,宇文宪部折损三万,杨摽部几乎全军覆没。
死伤过半。(注3)
至于宇文护无形中损失的威望人心,那就不在计算之内了。
一场倾国之力的征讨,草草落下了帷幕。
-----------------
就在北周诸路兵马陆续撤回长安之时,有一支军兵却一路北行。
那罗延及时撤退,得以全师而返。
他以还要通知普六茹忠撤兵的名义,退却到弘农之后,就与大军分开,率领数百人北上前往沃野。
一日晚上,待全军扎下营寨歇息后,两骑并行驰出,漫步在星空之下,草原之上。
“我想不明白,还是想不明白。”
那罗延长叹一声:“这次的庙算,主力直取洛阳,一路偏师牵制援军,一路偏师攻略豫州,兵分三路的战略并没有问题,北方还有突厥的十万骑呼应,三十万大军哪。”
“你说,北齐派出的军力也没有胜过我们,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败了呢?”
侯胜北望向浩瀚星空,这就是战争,永远充满了偶然。
谁又能在开战之前,就能保证肯定可以取胜呢?
他沉思着回答那罗延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我们犯的错误,比敌军更多吧。”
杨檦轻敌冒进是错。
没有截断河阳渡口是错。
仰攻邙阪是错。
王雄想要生擒敌将,没有一槊戳死斛律明月也是错。
就连这次出征本身,又何尝不是在卧虎台情报操纵下的一个错误。
你们犯了那么多的错误,怎么可能不败呢?
那罗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不过多少明白了一部分。
他感叹道:“本次我军损失惨重,下次起兵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老爷子一定觉得很遗憾。”
“是啊,这第三次邙山之战还是没有胜。还好伯父没有在阵中,不然只怕更加生气。”
那罗延突然肃容道:“侯兄弟,此战你不避刀斧,和我并肩作战,更是在生死关头回马前来相救,还害得你丧了随从。我想和你结为异姓兄弟,不知意下如何?”
侯胜北淡淡一笑:“我们共历战阵生死,已是生死之交,结为兄弟有何不可?”
两人当下撮土为炉,插草为香。
论辈叙齿,彼此都是吃了一惊。
原来那罗延乃是北魏大统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人,侯胜北是南梁大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生人。
大统大同七年乃是同一年,也就是说,杨坚只比侯胜北早生一日。
两人深感到缘分巧合,那罗延道:“侯兄弟,虽然只是年长你一天,我就忝为兄长了。以后你就称我杨坚吧,这汉名唯有你叫得。”
“小弟拜见杨大哥。”(注4)
侯胜北深揖一礼。
杨坚仍然是一脸严肃:“侯贤弟,既然结义金兰,今日有一句话我要问你,无论你如何回答,我们的兄弟之情不改。”
他凝视侯胜北,伸出手道:“加入我们大周如何?”
侯胜北看着杨坚伸出的手,知道他没有说出口的那些劝说理由,知道他所期待的回答。
你父冤死,伱在南朝已无前途。
北周有我,定可保你发达。
我朝国力蒸蒸日上,今后立功机会不少。
我朝以军功论勋,必有你一番用武之地。
等等。
可是他又怎能答应,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放弃南朝等待他的那些人,放弃阿父的教诲,违背自己的本心?
侯胜北握住杨坚的手,缓缓推了回去,坚定地摇了摇头。
杨坚仰天,长叹一声。
不过他很快调整情绪:“大哥知道你难忘故国,而今的我也空口无凭。”
杨坚再次伸手,却是竖起一掌:“十五年之后,等到迈入不惑之年,我已然发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