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得全。”  

“李远李万岁在送高仲密入关后,引军返身来援,整顿所部殿后。”  

“骠骑将军,建州刺史杨摽守柏谷坞,大军撤退,也弃守回师。侯景率精骑来追,杨摽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韦法保同心协力抵挡,不退反进十数里,击退了侯景。”  

宇文泰率军退入关中,屯于渭上。  

东魏军追击至陕城,达奚武等率兵拒守。  

高欢于是召集诸将,总命群僚,商议进兵行止之事。  

诸将咸以为野无青草,人马疲瘦,不可远追。  

唯有陈元康道:“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时不可失,必须乘胜追之。”  

高欢问道:“若遇伏兵,孤何以济?”  

陈元康答道:“王之前沙苑还军,彼尚无伏。今奔败若此,何能远谋?若舍而不追,必成后患。”  

封隆之之子封子绘也道:“混一车书,正在今日!天与不取,反得其咎。时难遇而易失。昔魏祖之平汉中,不乘胜而取巴蜀,失在迟疑,悔无及已。伏愿大王不以为疑。”  

陈元康和封隆之都是高欢智囊,然而文臣要战,武将皆不愿战。  

此时又得闻宇文导治兵训卒,得守捍之方,知关中有备。  

高欢于是命刘丰生率数千骑追击,自己则统领大军东归。  

数日后,刘丰生率军至弘农城下。  

守将乃是王思政,他下令打开城门,解衣而卧,慰勉将士,表示敌军不足畏。  

王思政此前守玉壁,刘丰生早就领教过他的厉害,见状心存忌惮,不敢进兵,乃引军还。  

此役大军不利,唯王勇及王文达、耿令贵三人力战,皆有殊功。  

宇文泰赏帛二千匹,令自分之。  

三人皆拜上州刺史,以雍州、岐州、北雍州拟授,因州有优劣,令探筹抽取。  

王勇得雍州、王文达得岐州,耿令贵得北雍州。  

并赐王勇仍名勇、王文达改名王杰、耿令贵改名耿豪,以彰其功。  

邙山之战尘埃落定。  

-----------------  

普六茹忠长叹一声:“我军败了,东魏平豫、洛二州,拓地至弘农。”  

“我军督将以下被擒四百余人,俘斩六万,损失高达八成,精锐士卒一旦而尽。”  

他终于讲完了这段往事,环顾众人,见愤愤不平者有,怅然若失者亦有。  

“阿坚!”  

被突然叫到名字,那罗延猝不及防,应声出列。  

“明日分兵,我率军北上沃野,另一部人马交由你带领去洛阳。”  

普六茹忠一改讲述时的和善模样,尽显军中主帅威严,肃容道:“今日讲这些陈年旧事,希望你能明白三件事,其他人也都听好了。”  

众人皆改容认真而听。  

“其一,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太祖和齐神武都是一代人杰,有大气运的人物。即便如此,邙山之战两人也是险死还生,侥幸得还。汝等既然上了战场,当抱必死之心。”  

“其二,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当有坚忍不拔之志。邙山之战之所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只因太祖和齐神武都是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物。由此才可以逆境崛起,绝地反击,扭转局面。汝等不要因为战况的一时失利就信心顿挫,更当于败局之中,寻得那一丝胜机。”  

“其三,”  

普六茹忠顿了一顿,勉励众人道:“在邙山这个地方,我军已经败了两次。俗话有云,过一过二不过三。我已经五十有八,年不久矣。本次能否雪耻,就要看你们这群小辈的了。“  

众人听得先人往事,早已热血沸腾,心中有说不出的愤懑遗憾。  

再得普六茹忠的教诲激励,都轰然起身,身上的甲胄哗啦啦作响,大声道:“敢不拼死作战,以雪先人之恨!”  

普六茹忠对众人的反应很是满意:“甚好。今日已晚,好好歇息,明日出潼关!”  

众将领诺,转身正待走出营帐,只听普六茹忠又道:“邙山之战,还有一个结果。”  

众将停住脚步,以为要说些军政方面的后续影响。  

却听普六茹忠说道:“那位美艳聪慧,此前高澄逼奸不成,衣衫皆裂的李氏。邙山之败后西行,为高欢所擒。依律当死,高澄盛服见之曰:‘今日何如?’李氏无语,乃从焉。”  

普六茹忠森然道:“战胜则威无不加,战败则妻子不保,汝等切记!”  

-----------------  

地名对照弘农:今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陕城:今三门峡市西稠桑:今灵宝市西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