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且听战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水北上四百里至临川,这东面一路,终是没有截断。周迪有此活路,就有底气坚持打下去。”  

他读到最后一段,不禁哑然失笑:“司空、大都督安都已平贼异,凯归非久,饮至礼毕,乘胜长驱,剿扑凶丑,如燎毛发。”  

这却是将自己当成了精神威慑。  

侯安都把诏书抄本往桌上一扔:“此次就安心在家,且听战报吧。”  

阿父既然这么说,想必这次出征没自己什么事了。  

阿父这次的伤势不轻,一时不良于行,借此机会休息一下也好。  

侯胜北也就安心在家,陪着阿父养伤。  

从前年十月出征迎战北周,到今年春季足有一年半的时间,他和萧妙淽聚少离多。  

征战劳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乃是常事,侯胜北整个人黑瘦了一圈,身上也多了几道伤疤。  

萧妙淽大为心疼,细声细语慰问,更是曲意逢迎,让他得尝久违的温柔滋味。  

可是事后每当侯胜北提起婚嫁迎娶,她却总是微笑不语,缓缓摇头。  

侯胜北纠缠了一阵,见萧妙淽始终不应,发急了:“阿父现在已是朝中和军部第一人,淽姊你还担心什么?”  

却是将往日称呼都叫了出来。  

萧妙淽心道:“就是因为你阿父现在地位尊崇,处高临深,众目睽睽之下,更是容不得有半点差池啊。”  

侯胜北不得如愿,恨恨道:“总有一天看我昭告天下,明媒正娶了妙娘你,看谁敢阻拦。”  

“好呀,那妾身就恭候当郎前来迎娶了。”  

萧妙淽娇笑着依偎到他的怀中,心中暗叹:“小弟,等你年纪再大一些,想法可能就会变得有所不同了吧。”  

-----------------  

恰逢历时一年有半,土断的结果统计报了上来。  

左民尚书沈君理来到侯府,他是陈霸先的女婿,娶了会稽长公主,深得朝中上下敬重。  

沈君理择其概要向侯安都讲了一讲,侯胜北在旁侍立,也顺便跟着听上一听。(注3)  

我朝九大州部、九十五郡、五百七十七县、四十六万一千六百户、口三百三十五万一千九百一十四。  

扬州部辖郡十、县八十、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南徐州部辖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  

南豫州部辖郡十三、县六十一、户三万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万九千五百。  

南荆州部辖郡五、县十八、户二万一千四百六十、口十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七。  

江州部辖郡九、县六十五、户五万二千三十三、口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郢州部辖郡六、县三十九、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湘州部辖郡十、县六十二、户四万五千八十九、口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广州部辖郡十七、县一百三十六、户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万六千六百九十四。  

交州部辖郡八、县五十三、户一万四百五十三、口四万八百一十二。  

三百多万人口,听起来很是不少。  

侯胜北却知道,北周北齐分别拥有一千万甚至二千万的人口,战争潜力是我朝的三倍到六倍之多,更加清楚了本朝和北朝的实力差距。  

按五户出一兵,四十六万户就是九万多人马,这就是我朝的全部军力了。  

怎么运用好这不到十万的士卒,却是深有讲究。  

侯胜北正想着,只听沈君理感叹道:“按籍册记载,大明八年户口汇考,南朝尚有二百三十八郡,一千一百七十九县、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本朝实力相较刘宋巅峰之时,不到半数。”  

侯胜北被这个数字惊到了,大明八年恰好是距今九十八年前,不到百年,南朝的实力就衰弱至此了吗?  

不过想到失了巴蜀、丢了襄阳江陵、淮南沦丧,确实也不奇怪。  

来不及哀叹,又听沈君理道:“实则本朝户口远不止此数,其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世家豪族、僧侣寺院,各拥僮仆,都不在此列。唉。”  

侯胜北心道自家就属于豪族,部曲僮仆有上千人,他们种田的家属都不上黄籍不交粮的。  

只不过侯家是把私家部曲拿了出来,为国家效力而已。  

全国一定还有许多这样的豪族吧。  

接下来一一扫平,愿意出仕者赏,割据不臣者杀。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如此国家实力不就大增了?  

却是沿用此前平蛮的一套粗暴逻辑。  

还有这群和尚,不事生产,享受供奉,收留佃户,不纳租税。  

迟早也得收拾了他们,哼。  

侯胜北年轻气盛,也不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历经数百年,却还是根深蒂固未能解决。  

那些明君贤臣难道还不如他的见识,既然有如此益处,为何不行武断之策?  

关键还是在于那日毛喜和他所说的人心二字。  

他说的这套粗暴策略拿来对付南蛮还好,中夏本不将四夷视为同类,征伐四方乃是古之圣王所为。  

若是对自家人举起屠刀,恃强任意破坏秩序,那就是暴秦、新莽、宇宙大将军之流。  

必当人心离散,群起而攻之。  

礼乐垂拱而治国,这规矩让中夏文明不至于赤裸裸的强者为尊,少流了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