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战王琳中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  

在江州,陈蒨应几位主将之请,征南川之兵增援。  

江州刺史周迪、高州刺史黄法氍、宁州刺史周敷打算沿流应赴,如果他们杀到,王琳就会处于被上下游的陈军前后夹击的局面。(注1)  

熊昙朗之前袭击周敷反被击破,逃往巴山。  

此时收拢残党余部,重新占据新淦,列舰阻断了三人的增援去路。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三人筑城栅围困熊昙朗,隔绝了他和王琳之间的信使联系。  

何时能够攻破熊昙朗,援军顺流而下,成为影响战役胜负的一大悬念。  

侯胜北这边,一艘两艘的小规模交战逐渐满足不了他的胃口,百余日的撤退和对峙消耗了年轻人本就不多的耐性。  

他私下去请萧摩诃助上一阵,却被大壮哥以没有侯司空命令,且自己船战不如马战得意的理由拒绝了。  

大概是敌人太少,大壮哥提不起劲的缘故吧。  

周宝安倒是很积极,约他联手出战。  

一场仗打下来,侯胜北才知道周宝安纯粹就是想炫耀新帝赏赐的几件利器而已。  

他哭笑不得,这纨绔的本性还是没改掉啊,战场又不是阅兵演武唉。  

“侯兄弟你看,这可是诸葛亮当年制作的筒袖铠和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周大哥,水战伱还身穿铁甲的吗,万一不小心掉进江里怎么办?”  

“你再看,这神锋弩射七百步,所至莫不摧折。前朝刘寄奴所用的万钧神弩也不过如此。”  

“周大哥,你这神弩上个弦得二十人花费一刻功夫,就拿来射一艘小船,实在太杀鸡用牛刀了吧,还容易射偏。”  

“瞧瞧,我这双刃矛长两丈四尺,围一尺三寸,前朝少府所制。猛将羊侃舞之左右刺击,登树观者如云,树为之折,故又称折树槊,传闻武悼天王冉闵也是使的这件兵刃。”  

“周大哥,这兵器不适合你。别乱抡,危险!”  

这一日,侯胜北照常率领自己的部队巡江——由一艘百人斗舰,八艘艨艟构成。  

这次他遇到了奇怪的敌人。  

“主将你听,对面好像有什么声音?”  

侯胜北侧耳倾听,隐约是有些声音:“像是什么野兽的叫声。”  

“这大江之上怎么会有野兽,难道是江里有怪兽?”  

士卒对神秘的事情总是有些畏缩。  

“胡说,哪里来的怪兽。”  

侯胜北当即否定,令刁斗上的士兵瞭望。  

江面上出现了几点船影,奇怪的声音更响了。  

是敌军,不是怪兽。  

侯胜北放下了心,这声音真难听,像以前和大壮哥打猎时,山里的野猪叫声。  

敌船驶近,只有五艘,没有大型战舰。  

这一仗有的打,蚊子腿也是肉。  

侯胜北命令副幢主赵虎指挥的三艘艨艟在前摆成三角阵,张家兄弟分掌左右两翼各两艘,合后一艘,斗舰居中。  

从一字巡航队列改为标准的水战阵型。  

对方的船队则是根本不讲究阵列,直接冲进了他的阵型。  

体积吃水相当的舰船彼此相撞,一阵剧烈摇晃之后,展开了接舷肉搏战。  

侯胜北对自己属下的战力还是颇有信心的,此前和王琳军的几次交战,至少五五开。  

可是这次他大吃一惊,自己的前部三艘居然都被击破了!  

赵虎率部力战,也斩获了一艘敌船。然而紧接着被另外两艘敌船围攻,一船五十名将士死伤惨重,赵虎在身负重伤之后,不愿被擒,自投于汹涌大江。  

这个在梁山之战,曾经担任侯胜北长官的队长,就这么葬身大江!  

侯胜北又惊又怒,斗舰撞翻了一艘敌船,和两翼的艨艟配合,才杀退了敌船。  

赶紧救护受伤和落水军士,然而大江滚滚而去,哪里还能捞起几个。  

二比三,副幢主尸骨无存,伤亡百余士卒。  

虽然击退了敌军,这个亏可吃得不小。  

远去的残余敌船,野猪般的叫声愈发响亮了。  

“听闻王琳战舰千数,以野猪为名。”(注2)  

侯安都听取了战报之后说道:“你可能是遇到了这支部队,果然是猪突猛进的劲旅。”  

“阿父,是孩儿心存大意,才害得赵副幢主战死,属下伤亡惨重。”  

侯胜北内心惭愧,敌军战力超出了预想,浪战的苦果他已经尝到了。  

“在两军实际交锋那一刻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对手的底牌是怎样的。用兵谨慎和大胆,两者并不矛盾。赵虎和这一百多条性命,希望能让你牢记这一点。”  

侯安都见他知错,没有深究:“好了,你从我亲卫中挑选五十人补充,再拨艨艟一条,也只有这许多了。”  

“阿父…”  

“区区小挫而已,休要乱了你的心神!”  

侯安都呵斥道:“决战即将到来,你纠结于已经过去之事又有何益!”  

侯胜北打起精神:“阿父训斥的是,就要决战了么?”  

侯安都颔首道:“几日之内,我军便要兵进虎槛洲。”  

听到这个地名,侯胜北眼睛一亮,是自己的计策被采纳了吗?  

“不是你想的那样。”  

侯安都看儿子一副好奇难耐的样子,终是不忍:“胜北,我们来做个推演。若你是王琳,得知后路随时可能被截断,敌军援兵随时可能前来夹击,当做何选择?”  

“撤回去稳固后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