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一般人都能理解。  

接下来就有些难了,要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简易,即某些条件和特征,去找出该事物的不易规律。  

再依据不易的规律,去推算该事物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变易。  

这就是易的精髓了。  

虽然有些烧脑,侯胜北觉得和自己追求的“不殆”之道有点类似,战事战况随时变化,胜败敌我相反相成,然而常胜不败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  

完全符合易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果然是天下大道相通,侯胜北顿时信心大增。  

战国末年,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二人所辑注的毛诗,就是俗称的诗经。  

国子博士顾越擅长毛诗,国子助教龚孟舒亦治毛诗。  

这两个人只要一讨论起诗,必然说得口沫飞溅,滔滔不绝。  

侯胜北此前自己在家学诗,觉得朗朗上口甚是好听,没想到里面还能解释出那么多的门道。  

就比如说那篇有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老先生们居然能从中解释出后妃之德的道理,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顾博士引经据典,考证说此乃太姒为夫君周文王挑选女子,即对女子的品德满足又心有犹豫不舍。  

以此来说明作为女子要像太姒一样,为夫君细细考量,拥有崇高的品德。  

只有如此的高度,才配得上关雎诗经之首的地位。  

侯胜北听得晕乎乎的,真的有这么回事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在他看来,这讲的不就是男生追求漂亮妹子吗,咋还和德行扯上关系了?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摆明了就是讲打仗的戎事嘛,一定得扯到周文王阅兵上么。  

侯胜北觉得诗意本来甚是浅显,两位先生搞复杂了,实在不必为此辩得面红耳赤。  

要是非得把诗提上品德层面,这一经小子通不了啊。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嗯,这样的好句得背诵下来,下次拿来奉承淽姊,再恰当不过。  

另一位国子博士郑灼的专门则是仪礼、周礼、礼记的三礼。  

郑灼日常食素,讲授时经常苦于心热,课间休息会拿個瓜镇在心口。  

他还讲了个自己求学的故事,说他年少之时拜于大学者皇侃的门下,梦到与师傅在路上相遇,皇侃说“郑郎开口”,吐唾到他口中,自此之后就义理逾进。  

侯胜北听了,不感到钦佩,反而觉得很是恶心。  

-----------------  

除了必须要学习的五经,要说最受众人欢迎的课程,或者说老师,莫过于尚书左丞徐陵和他讲的时势了。  

徐陵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南渡晋,都金陵。宋齐继,梁陈续。”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斗高齐。”  

短短两句话,讲出了三分归晋后的天下大势。  

南朝司马氏定都建康,宋刘寄奴、齐萧道成、梁萧衍直到陈霸先,已历经五朝。  

北朝拓跋氏改姓为元,宇文泰和高欢这对好敌手,分裂魏国东西恶斗,建立北周和北齐。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哪个少年心里没点纵横天下的雄心壮志呢?  

而徐陵自己也是个传奇人物,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的天才。宝志上人称他为天上石麒麟,光宅惠云法师则谓之颜回再世。  

当初简文帝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徐陵为序。  

本朝新设,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徐陵所制,而册陈公九锡文尤美,为一代文宗。  

最为让少年们佩服的经历,是他太清二年就出使北齐——当时还叫东魏,被扣押了足足六年,承圣二年才回国。前一年又去出使北齐了一趟,对北朝的情况所知甚多。  

说起来,徐陵和侯胜北还有点关系,徐嗣徽和任约来偷袭建康的时候,徐陵感念王僧辩的恩情,投靠了他们。  

侯胜北跟着阿父率三百甲士突袭敌军的时候,徐陵就在对面石头城里看着。  

陈霸先宽宏大量,击败北齐后释徐陵不问,授贞威将军、尚书左丞。  

前年授徐陵给事黄门侍郎、秘书监,再次出使北齐。  

陈霸先受禅登基之后,徐陵加散骑常侍,左丞如故,担任宰辅的副手,颇受器重。  

徐陵一开讲,那真是气势宏伟,一路自北向南,指点北朝江山。  

讲起横跨燕州、幽州、平州、营州的燕山阴山,两面依山一面傍海,南接华北平原一马平川。  

讲起恒州、朔州、并州、汾州、雍州、泰州、建州的西北防线,背靠太行天下之脊,与北周对河东之地的争夺,与突厥、柔然游牧的抗争。  

讲起北齐在秦汉基础上,数次修葺增筑长城,构筑的万里防线。  

天保三年,自黄栌岭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天保六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天保七年,自西河总秦戍,东至海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置州镇二十五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