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宋记小吃铺(1/2)
叶氏抬头,“你这孩子,有啥主意?”
“好主意呗,读书识字,你看咋样?”宋青茉走了进来。
“二伯娘现在,可识了不少字,自己看看书,写个信,绝对没问题!”
“娘啊,你也是宋家的三夫人,多学点,总没坏处的!”宋青茉笑着说道。
叶氏撇了一眼,“你这孩子,现在还来教训起娘了!”
“学!学!娘学还不成吗!”
当初,老爷子让宋家,都识字的时候,她也跟着学了一阵。
简单的字,写下来还没问题,常用的字也认识,不过读书写信,这点还做不到。
“等赶明儿个,你和你姐就教娘。”叶氏道。
“成啊!”
“到时候,我就成了小先生了!”宋青茉高兴的说着。
天气日渐变暖,送家的菜园子,也已经开种周氏带着人,翻地,刨坑,栽苗,培土,浇水。
“那边,种上两垄的菇娘,给家里的孩子吃。”
“这块,这块种茄子。”
“这几根垄,种豆角。”
“这边,种辣椒。”
周氏划好范围,一一嘱咐着。
“奶,今年多种几垄黄瓜吧!”
“去年咱家的黄瓜都没够吃!”宋青苑说道。
夏天的时候,在园子里摘根黄瓜,洗一洗,吃着格外清凉!
“成,那今年就种几垄黄瓜。”周氏应下。
又跟着家里人,种了会儿菜园子。
宋青苑拉着二郎退了出去,粉条作坊,需要红薯和土豆。
如今眼看就要种地,他们也该把货源的事,提上日程。
光靠家里的地,种出来的红薯,土豆,肯定是不够作坊用的。
俩人商量一番后,进入书房,把商定好的种地协议,写了出来。
宋青蓉,宋青茉,钱婉茹也赶过来帮忙,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几十份协议,书写完毕。
协议里规定,种地的人家,必须在秋收的时候,把红薯,土豆卖给宋家。
宋家以一文钱两斤的价格回收,土豆秧,红薯藤,要无偿归宋家所有。
规定这一点,也是为三房的利益着想,有了这些土豆秧,红薯藤,三房喂鸡,鸭,猪的饲料,能省不少。
变相的为他们节省了一笔开销。
“苑儿,咱们这就去挨家挨户问问,看看他们今年,谁愿意种土豆,红薯。”宋青茉拿起写好的协议说道。
“不用这么麻烦!”宋青苑一回头,看向二郎。
“哥,你去找里正爷爷的大儿子,要他通知村里,愿意的人,就来咱们宋家,签份协议。”
二郎点头。
前脚刚出门,钱婉茹就插话道,“苑儿,那粉条作坊,你想弄多大规模的?”
“若是小打小闹,村子里这些土地,到是够用了。”
“若是想往外销售,光咱们村子种,恐怕不够!”
“而且村里人,不可能全种红薯,土豆,尤其是那些,拥有好地的人家!”
“这个我想过了。”宋青苑微微一笑。
“粉条作坊,肯定是要大干的,不然,当初把作坊盖的这么大,岂不是浪费了!”
“至于红薯,土豆的问题…”
“咱们村子不够,就在周边村收。”
“孟家沟,三里屯,下溪村,想要种红薯,土豆,又担心卖不出去的人家,都可以来我宋家签协议。”
“只要他们种出来,我宋家就回收,价格和村里人一样,一文钱两斤。”
等日后,粉条作坊的规模加大,甚至可能要在全县收了。宋青苑暗暗想着。
淀粉,粉条,是一项长久的买卖,若是真的能打开市场。
她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
到时候,别说青石镇,就是整个榆林县,恐怕都要跟着种红薯,土豆。
说话的功夫,天空中浠沥沥下起了小雨。
种菜园子的人,连忙跑回屋。
连打算去李正家的二郎,也折返了回来。
为防止雨水淋到书桌上,宋清末连忙把窗户关上,只留下一条细细的缝。
手顺着缝隙伸了出去感受着,被雨淋的温度。
今年清明以来,下了好几场小雨,照这么下去,庄家肯定能长得很好。
宋青苑也朝着窗外看了过去,靠在缝隙的另一边。
感叹道,“粮食丰收了,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过下去!”
家家有余粮,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才是盛世之景!
粮食在古代是个大问题,古代的人口少,很大的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不足。
百姓挨饿,连生存都成了大难题,又怎么来取妻生子,延续子孙。
可惜她在现代,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力量单薄,就是想为百姓做些事,也是有心无力!
“苑儿你怎么了?”宋青茉的手,在宋青苑眼前晃了一晃,打断了宋青苑的思绪。
“看啥呢!看傻眼了都!”
“没事!”宋青苑摇头。
“我就是想着雨水好,咱家的地,也能长得好!”
“尤其,是这些种冬小麦的,有了这几场雨,小麦的长势能更好!”
“没准,咱家的功劳,还能大一些!”
“真的吗?”宋青茉露出惊喜之色。
“骗你的!”宋青苑在她脑袋上敲了敲。
“哈,你敢骗我!”两人嬉闹起来。
雨下的快,停的也快。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二郎,去
“好主意呗,读书识字,你看咋样?”宋青茉走了进来。
“二伯娘现在,可识了不少字,自己看看书,写个信,绝对没问题!”
“娘啊,你也是宋家的三夫人,多学点,总没坏处的!”宋青茉笑着说道。
叶氏撇了一眼,“你这孩子,现在还来教训起娘了!”
“学!学!娘学还不成吗!”
当初,老爷子让宋家,都识字的时候,她也跟着学了一阵。
简单的字,写下来还没问题,常用的字也认识,不过读书写信,这点还做不到。
“等赶明儿个,你和你姐就教娘。”叶氏道。
“成啊!”
“到时候,我就成了小先生了!”宋青茉高兴的说着。
天气日渐变暖,送家的菜园子,也已经开种周氏带着人,翻地,刨坑,栽苗,培土,浇水。
“那边,种上两垄的菇娘,给家里的孩子吃。”
“这块,这块种茄子。”
“这几根垄,种豆角。”
“这边,种辣椒。”
周氏划好范围,一一嘱咐着。
“奶,今年多种几垄黄瓜吧!”
“去年咱家的黄瓜都没够吃!”宋青苑说道。
夏天的时候,在园子里摘根黄瓜,洗一洗,吃着格外清凉!
“成,那今年就种几垄黄瓜。”周氏应下。
又跟着家里人,种了会儿菜园子。
宋青苑拉着二郎退了出去,粉条作坊,需要红薯和土豆。
如今眼看就要种地,他们也该把货源的事,提上日程。
光靠家里的地,种出来的红薯,土豆,肯定是不够作坊用的。
俩人商量一番后,进入书房,把商定好的种地协议,写了出来。
宋青蓉,宋青茉,钱婉茹也赶过来帮忙,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几十份协议,书写完毕。
协议里规定,种地的人家,必须在秋收的时候,把红薯,土豆卖给宋家。
宋家以一文钱两斤的价格回收,土豆秧,红薯藤,要无偿归宋家所有。
规定这一点,也是为三房的利益着想,有了这些土豆秧,红薯藤,三房喂鸡,鸭,猪的饲料,能省不少。
变相的为他们节省了一笔开销。
“苑儿,咱们这就去挨家挨户问问,看看他们今年,谁愿意种土豆,红薯。”宋青茉拿起写好的协议说道。
“不用这么麻烦!”宋青苑一回头,看向二郎。
“哥,你去找里正爷爷的大儿子,要他通知村里,愿意的人,就来咱们宋家,签份协议。”
二郎点头。
前脚刚出门,钱婉茹就插话道,“苑儿,那粉条作坊,你想弄多大规模的?”
“若是小打小闹,村子里这些土地,到是够用了。”
“若是想往外销售,光咱们村子种,恐怕不够!”
“而且村里人,不可能全种红薯,土豆,尤其是那些,拥有好地的人家!”
“这个我想过了。”宋青苑微微一笑。
“粉条作坊,肯定是要大干的,不然,当初把作坊盖的这么大,岂不是浪费了!”
“至于红薯,土豆的问题…”
“咱们村子不够,就在周边村收。”
“孟家沟,三里屯,下溪村,想要种红薯,土豆,又担心卖不出去的人家,都可以来我宋家签协议。”
“只要他们种出来,我宋家就回收,价格和村里人一样,一文钱两斤。”
等日后,粉条作坊的规模加大,甚至可能要在全县收了。宋青苑暗暗想着。
淀粉,粉条,是一项长久的买卖,若是真的能打开市场。
她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
到时候,别说青石镇,就是整个榆林县,恐怕都要跟着种红薯,土豆。
说话的功夫,天空中浠沥沥下起了小雨。
种菜园子的人,连忙跑回屋。
连打算去李正家的二郎,也折返了回来。
为防止雨水淋到书桌上,宋清末连忙把窗户关上,只留下一条细细的缝。
手顺着缝隙伸了出去感受着,被雨淋的温度。
今年清明以来,下了好几场小雨,照这么下去,庄家肯定能长得很好。
宋青苑也朝着窗外看了过去,靠在缝隙的另一边。
感叹道,“粮食丰收了,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过下去!”
家家有余粮,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才是盛世之景!
粮食在古代是个大问题,古代的人口少,很大的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不足。
百姓挨饿,连生存都成了大难题,又怎么来取妻生子,延续子孙。
可惜她在现代,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力量单薄,就是想为百姓做些事,也是有心无力!
“苑儿你怎么了?”宋青茉的手,在宋青苑眼前晃了一晃,打断了宋青苑的思绪。
“看啥呢!看傻眼了都!”
“没事!”宋青苑摇头。
“我就是想着雨水好,咱家的地,也能长得好!”
“尤其,是这些种冬小麦的,有了这几场雨,小麦的长势能更好!”
“没准,咱家的功劳,还能大一些!”
“真的吗?”宋青茉露出惊喜之色。
“骗你的!”宋青苑在她脑袋上敲了敲。
“哈,你敢骗我!”两人嬉闹起来。
雨下的快,停的也快。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二郎,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