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听潮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客人若是想看古本,请上二楼!”  

店员将钟神秀与姜坤带上楼梯。  

只是踏上楼梯之时,钟神秀就感受到了一层结界,这既是防御,也是保护。  

“嘻嘻…”  

“哈哈…”  

四周的阴影中,似乎传来了细密的声音。  

那黑暗之中,宛若有着一只只眼睛,带着各种邪异的色彩,盯向来人。  

一股陈旧而泛霉的味道,在三人鼻尖蔓延。  

四周是各种书架,上面零星摆放着残缺的古籍,有线装书、羊皮纸、黑色硬壳笔记本、以及各种散乱的纸张,上面零星写着一些鬼画符般的文字。  

有的仅仅只是看向笔触,就让人感到一阵心烦意乱。  

姜坤下意识扫过一本书的封面,那上面有一些云水状的波纹,它们既有些像云,又有些像水波,好似盘踞的树根,共同组成了一个黑洞,吸引着人的目光。  

在那些纹路的细节之中,似乎隐藏着大道最为本质的玄奥,蕴藏着生命的奇迹…  

“这位客人!”  

店员目不斜视,绝对不看任何一本古书,提醒道:“不要长久观看这些古籍,否则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多谢!”  

姜坤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诚恳道谢。  

“老李头,这两位想买古籍,就交给你了。”  

店员将钟神秀扔给一个正在一张桌案后面埋首苦读,宛若一位皓首穷经老秀才的枯瘦老头,然后逃命一般下楼了。  

很显然,纵然知道这里的禁忌,他也不愿意在此多待。  

老李头充耳不闻,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一张青色古页,嘴里不断念叨着:“生死之变,化人为蛹,升华…升华…”  

在嘴边,更似乎有些晶莹之物流淌而下。  

“方兄…”  

姜坤的声音中带着颤抖,有些想要逃跑。  

这位老‘解文师’看起来好危险,该不会下一刻就走火入魔吧?  

“你译错了。”  

钟神秀扫了一眼,道:“此句真正表述应该是——‘飞蛾扑火,羽化为蛹,尸山血海,死极而生’!”  

“你…”  

老李头豁然抬头,眼睛中爆发出两点精光,突然一拍手:“咦!原来如此!妙啊…妙啊!”  

他似乎这才看到了二人,向着钟神秀一躬身:“请恕老朽失礼,不曾想遇到一位解文大家!”  

“对大道之文略有研究而已,我来买古书的。”  

钟神秀笑道。  

“果然是稀客。”老李头擦了擦嘴角:“各路修士来我听潮阁卖古书的多,买的却极少…”  

他扫了眼姜坤,脸上宛若菊花绽放,露出稀疏的牙齿:“不要怕…老朽还没疯,也不会走火入魔…真正快要走火入魔的解文师,早就被阁中关押封禁起来了…”  

老李头从书桌后走了出来,问道:“客人想要购买何种古籍?”  

“风土人情,上古秘史,都可!”  

钟神秀道,又看了看周围:“为何这里古文原本如此之多,还都是大道之文书写…”  

“这里小部分是真正的古本,但大部分么…有的是大修故意以大道之文书写的笔记,有的是修士走火入魔之后,写就的典籍,还有的,甚至是解文师死前所留遗作…”  

经过老李头的解释,钟神秀大概明白了。  

真正的大道秘典,上面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词汇,就可让修士崩溃。  

因此,上古时代流传的无上秘典,也是无上凶物,但凡看过的,尽皆都疯了…  

但有的修士在疯狂之后,临死之前,还能写下一些东西。  

这些‘译本’同样也带着强烈的污染,所看之修士无不发疯,但有的人又能在临死前写下一些感悟。  

这些感悟大部分都是以大道之文书写,毕竟大道之文,自带道韵,最能承载大道。  

如此前仆后继,经过不知道多少代人‘稀释’,终于将污染降低到能正常观看的地步,就是如今大派传承的典籍了。  

听潮阁‘解文师’真正的工作,是将蕴含轻微污染的书籍,翻译成正文,然后炼制入书虫之中。  

听潮阁的书虫,也算别具一格之物,可以将轻微的污染降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算是绿色安全无污染,在修士中广受好评。  

这也是听潮阁维持的根基。  

而遇到污染太重的书籍,或许就得死上几位解文师,经过重重转译,才能让后人一窥究竟。  

在听潮阁中,根据各种古籍的污染程度不同,将之分为天、地、玄、黄四类。  

天部所属,乃是无上秘典,仅仅只是扫一眼就可能令人疯狂,一向只在传说中。  

或许,在玄门正宗之内,还有着原本收藏,备述天地之秘。  

地部所辖,也是大凶之典,观者十者九死,最后一个也八成疯掉。  

玄部典籍,就属于解文师平时的工作范畴,但看多了也会累积风险。  

最后的黄部典籍,纵然普通人也能观看,无污染或者污染极少,比如书虫中所承载的内容。  

‘这么说起来,我手上的四海奇经,实际上也属于古书,可以卖到这二楼来,再经过解文师的解读,就可以炼制成真正没什么疯狂影响的书虫了?’  

钟神秀若有所思:‘不过,这手抄本最多算‘玄部’,真正的四海奇经原本,大概可算地部,至于天母经,必然是天部妥妥的了…’  

“风土人情,上古之秘?”  

老李头吹了吹胡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