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急救室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着李小龙被推进急救室,赵任飞有点恍惚。  

自打穿越过来,在唐山大兄剧组第一次见到李小龙,赵任飞就知道会有今天。  

1973年7月20日那一天,虽然在他的干预下,平安度过。  

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在8月15日这一天发生了。  

从拜师李小龙,成为他的入室弟子,接触到他的日常训练方式之后,赵任飞就想到会有这一天。  

赵任飞想方设法给李小龙改命,终究还是抵不过他已经根深蒂固的训练观念。  

如果李小龙能从赵任飞拜师那一天起,改变以往的训练方式,或者干脆放弃习武,有很大可能延年益寿。  

但是,赵任飞没有改变李小龙的能力。  

李小龙要真的放弃习武,那么他也就不再是他了。  

李小龙习武的根基,是从叶问那里学到的咏春拳,是中华传统武术。  

但是,从19岁前往米国,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武学体系,开办振藩国术馆,创立截拳道,李小龙的武学理念,已经超越了中华传统武术,开宗立派。  

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进入到新时代之后,中华传统武术,逐渐摒弃好勇斗狠的一面,开始向修身养性方向发展。  

叶问从小体弱多病,学习咏春拳之后,不仅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还高寿79岁。  

李小龙的身体素质,应该说要比叶问,如果单纯专研咏春拳,不说活得比叶问更久,至少不会在33岁,正值壮年,突然离世。  

有果必有因。  

赵任飞自从拜师之后,跟着李小龙身边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对他的情况了解至深。  

根据赵任飞的观察,李小龙在33岁这个男人最黄金的年纪,突然离世,最大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极限训练效果,常年坚持超出身体负荷的极限训练,导致身体亏空严重。  

西医检查手段,在70年代初这个时期,发展得还不算完善,没能提前检查出李小龙身体的隐患。  

中医虽然可以诊断出李小龙身体亏空,但是李小龙自己对中医诊疗方式,不太信任——主要是不能接受中医诊断结果,还有放弃习武,专心休养的治疗建议。  

不能用“好话难劝该死鬼”来形容李小龙。  

但是,李小龙骄傲自信的性格,是导致他走向既定命运的根本原因。  

7月20日之后,赵任飞就一直提心吊胆,时刻关注着李小龙的身体情况。  

没想到还是防不胜防,今天只是带李国豪、李香凝出去玩了两个小时,李小龙就陷入重度昏迷,生命垂危。  

发现李小龙的情况之后,赵任飞反应还算及时。  

看着急救室门额处亮着的红灯,赵任飞不知道,该祈祷李小龙转危为安,还是等待既定命运降临。  

从功利的角度讲,李小龙离世,对赵任飞的未来发展,利大于弊。  

李小龙实在是太耀眼了,任何人站在他的身边,都会被他的光芒遮盖。  

李小龙活着,赵任飞就算是他的入室弟子,得到他截拳道真传,再加上穿越者的先知,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赶超越李小龙。  

上辈子,李小龙突然离世,在港岛电影圈和世界影坛,为动作电影留下巨大空白。  

程龙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在电影票房、奖项荣誉上,超越李小龙——影响力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此时的赵任飞,相比起上辈子的程龙,有着更好的追赶李小龙的条件,但是想要真正超越李小龙,仍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用时至少也要以十年打底。  

而且,即便在电影票房、奖项荣誉上追赶并超越了李小龙,做为他的入室弟子,赵任飞要永远背负“李小龙第二”的名声。  

如何摘掉“李小龙第二”的头衔,对赵任飞来说,才是更难的事情。  

从情感上讲,赵任飞更希望李小龙能够从这次的危机中,挣脱出来,彻底摆脱早亡的命运。  

哪怕因此让赵任飞的演艺道路,背负更多压力,他也心甘情愿。  

一方面,李小龙虽然在国籍上,是米国人,但是在身份认同上,却永远都是华人!猛龙过江让他成为第一个打开好莱坞主流商业片市场的华人,即将上映的龙争虎斗,更是会以北美年度票房榜前十名的傲人成绩,让李小龙成为货真价实的国际功夫巨星!  

从大的方面讲,李小龙是让港岛电影、华语电影,真正跻身世界影坛主流市场。  

从小的方面讲,李小龙为华人演员,在好莱坞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让后人可以循迹踏足。  

上辈子,程龙、李阿杰之所以能在好莱坞闯出一番天地,也要多亏李小龙的开拓之功。  

另一方面,赵任飞拜师之后,和李小龙朝夕相处了一年多,已经深深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  

李小龙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欲望,功成名就之后,也有点志得意满,脾气愈发暴躁。  

但是,对他这個入室弟子,完全没得挑。  

虽然在武学理念上,融合诸多流派之后,摒弃了中华传统武术那一套,但是身为在港岛成长起来的华人,李小龙骨子里也有传统的一面——这一点就体现在了师徒关系上。  

李小龙有教无类,收了严静海、丹尼·伊诺山度、木村武之、乔·刘易斯等民族种族都不一样的弟子,但是更希望的,肯定还是有一个华人弟子。  

在米国也招收了不少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