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猛龙过江上映(1/2)
港岛电影的蓬勃发展,给了很多人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机会。
李小龙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赵任飞现在也算是一个小典型。
就连黄仁植这样的外国友人,也能在这里混口饭吃。
猛龙过江最终定档在1972年的12月30日。
在这一天之前,嘉禾电影公司已经在1972年,制作发行了10部电影,电影产量已经能排到港岛电影公司的第二梯队。
现在的港岛电影市场,仍然是邵氏电影公司一家独大,每年产出的电影数量,能有二三十部。
嘉禾电影公司能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发展到能对邵氏电影公司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的程度,靠的正是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
唐山大兄以319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断层高居1971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第一名。
排在第二名,邵氏电影公司探听到唐山大兄的影片类型,集合公司最强阵容打造出来的那部拳击,票房只有172万港币。
到了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港岛票房再创辉煌,达到了498万港币,距离突破500万港币大关,只差一哆嗦。
暂时在1972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断层领先。
邵氏电影公司对标精武门,邀请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陈观泰,拍摄的那部马永贞,因为上映时间比较早,曾经以200万港币的票房成绩,短暂登上过年度票房榜榜首。
不过很快就被精武门反超。
邵氏电影公司在后面几个月,接连推出几部大制作!
有从宝岛回归的大导演李翰祥,联合港岛影坛第一代喜剧大师许关文,打造出的喜剧电影大军阀,以及开创了港岛电影圈限制级片先河的风月奇谭。
还有邵氏电影公司的另外一位大导演程刚,召集邵氏电影公司几乎所有数得着的女演员,根据民间传说杨门女将改编的历史战争片十四女英豪。
说起程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儿子程晓东,做为港岛电影辉煌时期的代表性动作导演,更为观众熟知。
程晓东执导过倩女幽魂,担任过周星词的功夫、张一谋的英雄的武术指导。
这部十四女英豪,正是程晓东第一次担当武术指导的电影。
十四女英豪、大军阀、风月奇谭的港岛电影票房,相继超越马永贞。
十四女英豪获得257万港币票房。
大军阀以346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成为邵氏电影公司第一部票房突破300万港币的电影。
风月奇谭的港岛票房也有202万港币。
这三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单独拿出来,都十分亮眼。
但是和精武门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即便是创造了邵氏电影公司出品影片票房新纪录的大军阀,346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也和精武门的498万港币,相差了足足150万港币。
只是,截止到猛龙过江上映之前,1972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前十名中,就只有这一部精武门,出自嘉禾电影公司。
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的其他电影,票房最好的独臂拳王,港岛票房也只有102万港币。
两三年前,票房过百万,在港岛还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到了1972年,港岛电影市场票房过百万港币的影片数量,已经多达21部。
直接反映了港岛电影市场的火热。
此时此刻,很多人认为,精武门498万港币的票房成绩,已经是港岛电影市场单部影片票房的极限。
港岛目前只有400多万人,精武门498万港币的票房,意味着平均下来,每一位港岛人,都为这部电影贡献了1港币多票房。
电影虽然已经成为港岛民众最重要的消遣方式,但不能要求每一位港岛人,都喜欢电影。
人口基数,限制了港岛电影市场的规模。
猛龙过江做为第一部完全由李小龙掌控的电影,选在1972年的倒数第二天,一个星期六上映,用实例说明这个时候的港岛电影市场,还没有所谓的热门档期。
精武门在本应最冷门的春季档上映,仍然创造498万港币的票房佳绩。
猛龙过江,只靠“李小龙”三个字,就可以任性地选择任何档期。
港岛电影界,对李小龙第一次独自掌控一部电影的效果,态度比较谨慎。
普通观众可管不了这些,只冲李小龙的名字,就让他们愿意花几块钱,走进戏院看一看他的新电影。
猛龙过江的影片质量,没有让港岛的观众失望。
用赵任飞50多年后的眼光看,猛龙过江故事很简单,人物设定也比较脸谱化,没有什么思想深度。
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自然是李小龙的打戏。
这部最能体现李小龙武术理念的影片,动作设计和唐山大兄、精武门,差别十分明显。
真正的功夫高手对战小虾米,哪里会有来回套招,三拳两脚解决战斗都算慢,往往一招一式就能解决对手。
唐山大兄的打戏,李小龙的個人风格彰显不多,能够看到很多这个时代港岛武侠片对打套路的影子。
精武门中,李小龙的话语权增多,对动作设计能够提出更多自己的见解,令他的个人风格,更加凸显。
与当下港岛电影时兴的武侠片套路,截然不同的动作场面,是精武门成功的关键。
李小龙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赵任飞现在也算是一个小典型。
就连黄仁植这样的外国友人,也能在这里混口饭吃。
猛龙过江最终定档在1972年的12月30日。
在这一天之前,嘉禾电影公司已经在1972年,制作发行了10部电影,电影产量已经能排到港岛电影公司的第二梯队。
现在的港岛电影市场,仍然是邵氏电影公司一家独大,每年产出的电影数量,能有二三十部。
嘉禾电影公司能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发展到能对邵氏电影公司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的程度,靠的正是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
唐山大兄以319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断层高居1971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第一名。
排在第二名,邵氏电影公司探听到唐山大兄的影片类型,集合公司最强阵容打造出来的那部拳击,票房只有172万港币。
到了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港岛票房再创辉煌,达到了498万港币,距离突破500万港币大关,只差一哆嗦。
暂时在1972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断层领先。
邵氏电影公司对标精武门,邀请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陈观泰,拍摄的那部马永贞,因为上映时间比较早,曾经以200万港币的票房成绩,短暂登上过年度票房榜榜首。
不过很快就被精武门反超。
邵氏电影公司在后面几个月,接连推出几部大制作!
有从宝岛回归的大导演李翰祥,联合港岛影坛第一代喜剧大师许关文,打造出的喜剧电影大军阀,以及开创了港岛电影圈限制级片先河的风月奇谭。
还有邵氏电影公司的另外一位大导演程刚,召集邵氏电影公司几乎所有数得着的女演员,根据民间传说杨门女将改编的历史战争片十四女英豪。
说起程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儿子程晓东,做为港岛电影辉煌时期的代表性动作导演,更为观众熟知。
程晓东执导过倩女幽魂,担任过周星词的功夫、张一谋的英雄的武术指导。
这部十四女英豪,正是程晓东第一次担当武术指导的电影。
十四女英豪、大军阀、风月奇谭的港岛电影票房,相继超越马永贞。
十四女英豪获得257万港币票房。
大军阀以346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成为邵氏电影公司第一部票房突破300万港币的电影。
风月奇谭的港岛票房也有202万港币。
这三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单独拿出来,都十分亮眼。
但是和精武门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即便是创造了邵氏电影公司出品影片票房新纪录的大军阀,346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也和精武门的498万港币,相差了足足150万港币。
只是,截止到猛龙过江上映之前,1972年度港岛电影票房榜前十名中,就只有这一部精武门,出自嘉禾电影公司。
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的其他电影,票房最好的独臂拳王,港岛票房也只有102万港币。
两三年前,票房过百万,在港岛还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到了1972年,港岛电影市场票房过百万港币的影片数量,已经多达21部。
直接反映了港岛电影市场的火热。
此时此刻,很多人认为,精武门498万港币的票房成绩,已经是港岛电影市场单部影片票房的极限。
港岛目前只有400多万人,精武门498万港币的票房,意味着平均下来,每一位港岛人,都为这部电影贡献了1港币多票房。
电影虽然已经成为港岛民众最重要的消遣方式,但不能要求每一位港岛人,都喜欢电影。
人口基数,限制了港岛电影市场的规模。
猛龙过江做为第一部完全由李小龙掌控的电影,选在1972年的倒数第二天,一个星期六上映,用实例说明这个时候的港岛电影市场,还没有所谓的热门档期。
精武门在本应最冷门的春季档上映,仍然创造498万港币的票房佳绩。
猛龙过江,只靠“李小龙”三个字,就可以任性地选择任何档期。
港岛电影界,对李小龙第一次独自掌控一部电影的效果,态度比较谨慎。
普通观众可管不了这些,只冲李小龙的名字,就让他们愿意花几块钱,走进戏院看一看他的新电影。
猛龙过江的影片质量,没有让港岛的观众失望。
用赵任飞50多年后的眼光看,猛龙过江故事很简单,人物设定也比较脸谱化,没有什么思想深度。
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自然是李小龙的打戏。
这部最能体现李小龙武术理念的影片,动作设计和唐山大兄、精武门,差别十分明显。
真正的功夫高手对战小虾米,哪里会有来回套招,三拳两脚解决战斗都算慢,往往一招一式就能解决对手。
唐山大兄的打戏,李小龙的個人风格彰显不多,能够看到很多这个时代港岛武侠片对打套路的影子。
精武门中,李小龙的话语权增多,对动作设计能够提出更多自己的见解,令他的个人风格,更加凸显。
与当下港岛电影时兴的武侠片套路,截然不同的动作场面,是精武门成功的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