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死因的推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猛龙过江的拍摄,偶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这虽然是李小龙第一次独自掌控一部电影,但是剧组的成员,大部分是嘉禾电影公司专门为他配置的,得到过指示——一切以李小龙为主。  

少部分是像赵任飞、林政英这样的李小龙追随者,为他马首是瞻。  

特别邀请来的罗礼士、黄仁植、罗伯·华尔三人,一个是李小龙的老朋友,另外两个对李小龙的不服气,被赵任飞代师比武,以武服人。  

只是,原定的200万港币的制片费,没够用,超支了50万港币。  

李小龙带着拍好的素材,返回港岛,把胶片交到周文怀的手里,周文怀一直提着的心,才算放下来。  

猛龙过江250万港币的制片费,再加上后面的宣发费用的话,总成本不会低于300万港币。  

在1972年的港岛电影圈,绝对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制作。  

这笔资金放在邵氏电影公司,能拍至少10部电影。  

也能抵得上嘉禾电影公司出品制作的其他电影的6部的花销。  

猛龙过江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已经是1972年的9月份。  

香港电影,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制作周期就要比好莱坞短很多。  

好莱坞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映,用时一两年,是正常现象。  

在港岛,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映,超过半年,都算是慢工出细活。  

唐山大兄7月份开机,10月份上映,制作周期只有3个多月。  

精武门11月份立项,因为罗威要先拍他的金旋风,耽搁了开机时间,才拖到第二年的3月份上映,制作周期也只有4个多月。  

猛龙过江4月份立项,5月份完成剧本创作,6月剧组组建完成,开赴罗马拍摄,耗时三个月,才拍摄完成。  

嘉禾电影公司本来是想把这部电影,安排在10月份上映,正好赶上唐山大兄上映一周年。  

但是,有李小龙参与的后期制作,进度一拖再拖,档期也只能一改再改,嘉禾电影公司的剪辑师,都要被李小龙逼疯了。  

而且,嘉禾电影公司,在精武门的原声大碟中,尝到了甜头,要在猛龙过江里采取同样操作。  

可是,遍邀港岛知名音乐人创作的歌曲,都无法令李小龙满意。  

李小龙做为歌手出道的第一首歌,就是万里长城永不倒这样的经典,对猛龙过江主题曲的要求高一点,理所应当。  

赵任飞也被拉壮丁,让他再写一首像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样的经典歌曲。  

只是,赵任飞在自己的曲库里,实在找不到适合猛龙过江的歌曲,又不想随便拿一首应付事,只能托词没有灵感。  

就这样,多种因素叠加,一直拖到12月份,猛龙过江才得以定档。  

在猛龙过江后期制作期间,赵任飞还跟着李小龙,去了一趟宝岛,参加了第10届宝岛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  

宝岛电影金马奖虽然已经举办到第10届,但仍然处在草创阶段,这一届的颁奖典礼,是在华视的摄影棚里举行。  

精武门做为过去一年,华语电影最热门的影片,在第10届宝岛电影金马奖上,获得了优等剧情片奖。  

李小龙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大会特设的“最佳技艺特别奖”。  

李小龙最具代表性的猛龙过江,虽然尚未上映,但是只凭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大热电影,已经让他成为全球华人世界的最红电影明星。  

有从单纯的电影明星,向文化符号转化的趋势。  

像后来的少林寺一样,李小龙通过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也在放映之处,掀起了一股功夫热。  

港岛的振藩国术馆,报名学员络绎不绝,现在短期训练班,已经举办到了第5期。  

李小龙上次来宝岛,宣传精武门的时候,就有地头蛇前来接触,想要把振藩国术馆引入到宝岛。  

因为忙着筹拍猛龙过江,在宝岛开设振藩国术馆的事情,暂时放下。  

这次借着来宝岛电影金马奖领奖的机会,此事被再次提及,李小龙开始认真考虑。  

只是,他一個人的精力,实在有限。  

米国的几家振藩国术馆,现在都被他交给几位亲传弟子,帮忙打理;港岛的振藩国术馆,前期也有严静海帮忙料理杂务,等经营进入正轨之后,严静海才脱身返回米国。  

要在宝岛设立振藩国术馆的话,李小龙自己肯定是没时间来料理,暂时也没有合适的人手帮忙料理。  

宝岛的地头蛇,想要帮忙,却得不到李小龙的信任。  

他的振藩国术馆,是其武学理念的传播渠道,不能成为其他人的敛财工具。  

没有合适的人手,宁愿放弃在宝岛设立振藩国术馆,也不能把这个招牌,交给无法信任的人手里。  

从宝岛返回港岛之后,李小龙继续投入到猛龙过江的后期制作之中。  

他在剪辑室里,和剪辑师针对每一帧画面,据理力争,赵任飞一开始还跟着看热闹,看得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李小龙也不是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  

每天的两次训练,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就不会中断。  

闲暇时间,也会叫上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发行了一张精武门的原声大碟,销量很好;猛龙过江的原声大碟也在制作之中,会跟着影片上映,一同上市。  

李小龙现在除了武术家、演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